一脉相承 通联古今 古韵盐渎“牵手”千年运河
2021-11-05 06:47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融媒体记者 夏恒瑾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期间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理念引领发展新方向。总书记的视察,既是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巨大鼓舞和推进,也进一步指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时隔一年,由盐城市政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主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成立在即,这既是盐城正式纳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后的首次大动作,也标志着一脉相承的古韵盐渎与千年运河再度“牵手”。

千年前开凿的大运河在江苏蜿蜒约790公里,流经8个城市,广袤土地、万千民众得以滋润、繁衍。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泽被后世:沿线常住人口占全省85%、经济总量占全省91%。一座座繁华城镇依之而建、缘之而兴、因之而美。

从地缘上看,盐城并不与大运河主干道接壤,为何也能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城市?追溯历史根源,我们探寻到,盐城对大运河的兴起与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大运河盐文化支柱性城市与区域。

因为紧邻黄海的区位优势,盐城自古以产盐著称。据目前已知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受封广陵,开始招纳亡命之徒,进行海盐生产,同时为了运出海盐,开凿邗沟支道,也就是从扬州经泰州至如皋的运盐河,这也是运河与盐城发生最早关联的记载,至此二者结下不解之缘,绵延千载。

盐城史称盐渎,不仅是因为此处“环城皆盐场”,还因为这里有运盐的水道。在水文水运关系上,盐城始终与大运河关系紧密,是江苏“里运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运河沿线,在其他省境内,大运河大多呈线状,但在江苏却形成了由运河干线与若干支线组成的大运河网络水系。在运河干线上从南到北有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多条运河支线,则把南京、泰州、南通、盐城、连云港及众多中小城市和镇村串联在一起,还打通了省内几乎所有重要水体,如长江、淮河、太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乃至东海与黄海,实现全省水上运输航道全覆盖。

正是这样如毛细血管密布的大运河水系,将省内的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海洋文化等不同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大运河文化由此也成为促使当代江苏文化一体化与多样化共生发展及全省各区域文化建设均衡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为大运河的生长“原点”,江苏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重点。近年来,全省以顶层设计引领保护传承利用,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昔日沟通南北的交通动脉,化作“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江苏的精彩实践。

今年6月3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将盐城、连云港两市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的建议,由此构建网状分布的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格局。此番“官宣”,意味着盐城、连云港两地正式纳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原有“8+3”运河城市朋友圈基础上,实现全省十三市全员加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家庭。

生命,因水而生;城市,伴水而兴。素有“百河之城”美誉的古韵盐渎,如今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跻身长三角中心区城市,获批设立中韩盐城产业园,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实现县县通高铁,空港海港全部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黄海湿地成功申遗,高水平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荣获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一招招真抓实干,一步步脚踏实地,正不断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让盐城正成为“沿海的盐城”“长三角的盐城”乃至“世界的盐城”。

深秋的串场河,层林尽染,碧水蓝天。刚刚对外开放的串场河景观带改造提升项目一期工程,每日都吸引不少市民散步、休闲。“盐城境内,与大运河关联最紧密也最广为人知的应该就是串场河,它穿越盐城三分之二市域,是串通南北盐场的古盐运之河。”在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陆玉芹看来,当前我市正将串场河沿线打造成生活最宜居、产业最活跃、风光最美丽的城市发展带,着力打造河岸美丽生态,聚焦文化保护、梳理遗存遗迹、挖掘历史文脉,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景观农业,做大做强水岸特色经济,正是在延续盐城与大运河的千年历史渊源。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也将整合全市科研资源,重点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大运河与盐城生态文明建设、大运河与盐城海盐文化、大运河与盐城文旅融合开发、大运河与盐城文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挖掘盐城历史文化尤其是盐文化、运河文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当前江苏大运河文化带网络体系,展现盐城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独特的文化地位,带动盐城文旅融合和文化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盐城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