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湿地日:一起来看中国首个湿地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2020-02-02 13:01 黄海湿地研究院

2020年2月2日是第24个世界湿地日

主题为:

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

2020年是联合国确认的“生态环境超级年”,是确定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新目标的关键之年,然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役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野生动物与其栖息地保护的警钟。



和谐湿地 孙华金/摄

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首个湿地世界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来了解“湿地如何滋润生命?”,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为何重要?”

1.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价值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意味着中国世界自然遗产从陆地走向海洋。



由黄(渤)海地形图演变而来的遗产地标识

2019年,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会议、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江苏盐城成功召开,来自上海、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的滨海湿地保护主管单位及管理机构负责人在国家林草局的领导下,正式启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工作。

按照我国在世界遗产大会上的国际承诺,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将争取于202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届时我国经济高度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将有超过44万公顷的滨海湿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有如此大面积的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全球尚无先例。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16处及新增3处系列提名地位置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苏盐城境内,拥有整个黄海生态区长度最长的自然岸线,南北超过500千米,域内近18.64万公顷湿地,是我国第1块、全球第2块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这片湿地也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仅存的、保存相对完好的、面积最大的滨海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沿海滩涂。

盐城黄海湿地中,建有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区。这里是丹顶鹤最大的越冬地,是小青脚鹬、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全球濒危鸟类规模最大的停歇地,也是麋鹿的再野化首选地。每年来盐城珍禽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达千余只,43种珍稀物种、62种濒危物种、300万只迁徙鸟类在此驻足。


地球之肾  孙华金/摄

2.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意义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具有广为人知的湿地景观,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节点。

黄海湿地是华北平原与太平洋风云际会的前哨,既有宏大的景观,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

黄河和长江,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海河、淮河一道,挥洒出渤海湾西端和几乎整个山东半岛以南的黄海岸线。而岸线以西,就是广袤肥沃的华北平原。这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出的璀璨文明的舞台,在现代以前驱动着中国历代兴衰的脉搏。当文明的星火遍布华北平原,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中依然可见史前洪荒的残迹。


云海拾贝  朱兆平/摄


这里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是备受国际关注的濒危物种的关键停歇地、越冬地或繁殖地。

北起美国阿拉斯加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南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是全球九条候鸟迁徙通道中最大、最长、迁飞候鸟数量最多一条,也是面临生态威胁程度最高的一条,俄罗斯、中国、韩国、朝鲜、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2个国家因鸟类迁徙而搭建起紧密的“生命共同体”。



起舞弄倩影 孙华金/摄

在2019年世界遗产大会召开前,来自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伙伴关系组织等60多个国际组织的不同国籍的专家主动联合致信世界遗产中心,表达对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支持,树立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典范。


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项目

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世界生态系统性危机,让国际社会意识到生态环境已成为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将是影响各国安全事务的核心之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保持生物多样性、稳定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每失去一片湿地,意味着部分赖以生存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将丧失宝贵的栖息地。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生物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在期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击战一线英雄们胜利凯旋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保护湿地,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世界湿地日,关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让我们一起携手保护湿地!

科普知识

独享美餐(勺嘴鹬) 孙华金/摄

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湿原、泥炭或水域地带(浅水湖泊、河流、泛洪区等),包括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以及海洋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水水域。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虽然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是地球上20%已知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支持了全部淡水生物群落和部分盐生生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之一。

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其价值不容忽视。

中国拥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分布着各类滨海湿地,占中国湿地面积的15.4%。

盐沼湿地是中国滨海湿地中分布面积最大的蓝碳生态系统;虽然盐沼等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床的0.5%,植物生物量也只占陆地植物生物量的0.05%,但其碳储量却达海洋碳储量的50%以上,甚至可能高达71%。盐沼湿地的固碳能力高于红树林湿地,且碳积累速度要远高于泥炭湿地,更比陆地森林生态系统高40倍以上,因此滨海湿地的海洋蓝碳作用也逐渐被广泛关注。


文字整理

江苏黄海湿地研究院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

参考资料

国家林草局、湿地国际、拉姆萨尔公约秘书处网站等

相关新闻

超惊艳!穿越春夏秋冬来看盐城黄海湿地!一起跟着镜头起飞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