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铁军足迹专版⑬新四军二师:驰骋淮南的雄师劲旅
2019-11-03 06:29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季学根 倪同永 范进 陆荣春 张勇峰 王叶州/文 李思远 刘超/摄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

新四军二师:驰骋淮南的雄师劲旅

新四军第二师纪念馆。

刘少奇在大田郢作政治报告的情景。

来安县,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抗战时期,这里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新四军第二师司令部曾设在该县半塔镇大刘郢。“大刘郢位于半塔东北,北有山峦、南部开阔,易于屯兵。”新四军第二师纪念馆讲解员吴晓燕告诉我们,师部旧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四军和来安人民并肩作战、共建家园的感人事迹,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成为来安最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新四军在血与火中熔铸而成的“铁军精神”,更是指引来安人民奋勇前行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10月24日,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到达来安,瞻仰皖东烈士陵园,参观新四军第二师纪念馆。陪同参观的来安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朱峰松介绍,淮南抗日根据地由原皖东抗日根据地发展而来,位于安徽省东部和江苏省西部,津浦路纵贯其间。新四军二师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渡江北犯。28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和项英,“高敬亭率部可沿皖山山脉进至蚌埠、徐州、合肥三点之间作战”。1938年3月8日,高敬亭任司令员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在地方党组织配合下东进抗日。5月12日,第九团一部在巢县蒋家河口设伏歼敌,首战告捷,揭开了新四军奋勇抗战的崭新一幕。

“作为新四军第二师的前身部队之一,新四军第四支队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战并取得胜利,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激发了当地人民的抗战热情。”吴晓燕讲解道。

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先后任副指挥。6月,江北指挥部对江北新四军进行整编,将第四支队扩编为四、五支队。经过两个多月连续作战和发动群众,第四支队开辟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五支队开辟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巢县、无为地区开辟了敌后游击根据地,并打开了皖南军部与江北指挥部的联系通道。

“1939年11月底,刘少奇率中原局到达皖东敌后——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直接领导华中抗日战争。”吴晓燕说,不久,成立了以张劲夫为书记的中共皖东津浦路东省委和以刘顺元为书记的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

1940年3月始,江北新四军在江南新四军的配合下,经过1个多月的奋战,取得了定远自卫反击战和半塔保卫战的重大胜利,粉碎国民党“剿办”皖东新四军的计划,并在路东、路西区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7月,在半塔的大田郢村,刘少奇为军队和地方干部作了《作一个好的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的政治报告,鼓励地方和部队党员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建功立业。”吴晓燕说,9月,江北新四军粉碎日、伪军1万余人对路东根据地的七路“扫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有力保障了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下旬,新四军第四支队和罗炳辉任司令员、活动在半塔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另有江北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第二师,张云逸兼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郑位三任政治委员,辖第四、五、六旅和路东、路西2个联防司令部。1941年5月,华中局决定将皖东津浦路东和路西两个省委改为路东、路西两个区党委,由以郑位三为书记的皖东党政军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淮南抗日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吴晓燕指着展板介绍。

1943年1月,随着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机关移至二师师部所在地淮南盱眙县黄花塘,师部改驻来安的大刘郢。来安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朱峰松介绍,淮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各项工作直接受军部和华中局指导。1943年2月,华中局决定成立淮南苏皖边区党委,谭震林任书记,辖路东、路西两个地委;成立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方毅任主任,辖路东、路西两个专署;新四军二师兼淮南军区,罗炳辉任师长兼军区司令员,谭震林兼政委,辖三、四、五旅和两个军分区。1943年,在党的领导下,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主动对日出击,夺回大片失地,成为扩大解放区的先锋。1944年11月,二师在路西粉碎日、伪军7000余人的大“扫荡”。1945年春,又击退日军山本旅团对路东的进攻,并先后取得路西占鸡岗、黄疃庙反顽战斗的胜利;8月,向津浦、淮南两路进击,先后从日军占领区收复来安、定远、盱眙、嘉山、六合、天长、仪征等县城,兵临南京城下,成功争取了汪伪首都警卫三师钟健魂部3000余人起义。

朱峰松告诉我们,抗战时期,淮南军民共歼灭日、伪军2.5万余人。新四军二师也从最初东进时的一个3100多人的游击支队,发展为5万多人的正规部队。到1945年9月,淮南抗日根据地共建立2个专员公署、17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人口约300万,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


新四军固守待援出奇制胜——

半塔保卫战以少胜多创范例

刘少奇与张云逸、罗炳辉在半塔研究作战方案的情景。

半塔保卫战旧址。

步入皖东烈士陵园,题着“半塔保卫战旧址”金色大字的石碑赫然跃入眼帘。拾级而上,纪念塔就矗立在塔山之巅。

纪念塔高10米,塔顶屹立着一座新四军战士的雕像,他身背斗笠、大刀,持枪远视、威武雄壮,凝望着曾经誓死守卫的土地,也仿佛在向人们骄傲地讲述着著名的半塔保卫战。

在陵园内的“半塔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吴晓燕告诉我们,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固守待援、出奇制胜的范例,在我军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华中地区,这次反共高潮的重点是皖东。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率领的桂系顽军,以及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率领的韩系顽军,从东西两面夹击皖东苏皖边区的新四军部队。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集中江北部队主力于津浦路西,先反击威胁最大的桂顽,以巩固津浦路西阵地,然后再挥戈向东,击破韩系顽军的进攻。

1940年3月初,桂顽李品仙部队进攻津浦路西地区。遵照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命令,3月7日,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率第五支队主力,由津浦路东驰援津浦路西。在津浦路东活动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属苏皖支队,也赶赴津浦路西增援。

第五支队主力离开津浦路东不久,韩德勤顽军趁新四军路东空虚,发起对以半塔集为重点的全面进攻。敌兵力共有1万多人,武器装备良好。我守卫半塔的兵力只有500多人,加上外围部队也只有3000人,其中还包括两个学生队、一个女生队和少年队,其中大部分还没有枪,敌我兵力悬殊。

3月21日拂晓,韩德勤派代号为“梅九部队”的两个团,首先从半塔东北向新四军五支队逼近。中午时分,抢占了半塔西北制高点光山,完成了对半塔的包围。五支队副司令员周骏鸣当机立断,亲率特务营由半塔西北山后隐蔽接近敌人,并令驻守半塔的教导大队从正面配合,向敌人发起冲锋,迫敌退至贾大山,五支队重新控制了制高点。

22日,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来电指示:“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坚守半塔。待路西主力挥戈东援,歼灭韩顽。”当日晚,五支队参谋长赵启民进入半塔传达指示,组织部队固守半塔以待援军。23日,陈毅电令苏中挺进纵队火速增援半塔。叶飞率部队从苏中吴桥地区出发,西渡运河,越天扬公路,昼夜兼程,边打边进,沿路消灭了日伪军和顽军等1000多人,于26日到达皖东地区。

“这时,新四军在路西同桂系李品仙的战斗已获全胜。”吴晓燕说,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和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率主力东返,27日到达半塔西南20公里的张山集。

韩德勤得知新四军东西援军逼近,自知难以取胜,便仓皇后撤。29日,新四军分三路全线反击,在王店集、莲塘等地与顽军激战,顽军全线溃退,我军乘胜追击。4月9日,把敌人一直赶到三河(位于今江苏省金湖县境内)南岸。

“历时20天的半塔保卫战,最终以我军胜利而告结束。此战,新四军共歼灭顽军3000余人,顽政权均告瓦解。”来安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朱峰松介绍,陈毅元帅曾高度评价半塔保卫战:“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才有黄桥。”


战旗猎猎闪耀荣光——

“金刚钻”攻无不克“铁锤子”威震四方

△位于塔山之巅的革命烈士纪念塔。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战旗,胜利的标志,荣誉的象征。”来安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汤晓梅说,“在今年国庆大典受阅的100面战旗中,陆军第七十七集团军‘金刚钻’、陆军第七十八集团军‘铁锤子团’两面荣誉战旗,都与新四军第二师密切相关。”

“在举世瞩目的阅兵式上,由100面英雄战旗组成的战旗方队中,‘金刚钻’战旗更是无比耀眼,紧随‘八一’军旗后,央视直播时三次特写出镜,被全国人民所认识。”讲解员吴晓燕补充说。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陆军第七十七集团军某旅前身部队——新四军第二师四旅十团,在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叫响的战斗口号,是我军著名的“金刚钻”精神,一直闪耀在人民军队厚重的历史中。

1941年10月,十团奉命参加陈道口战役。16日夜对主围子发起总攻,十团担负正面突击任务。在团长秦贤安的指挥和火力掩护下,破障组以各种器材开辟通路。部队冒着敌人炮火,越过水壕,手榴弹组掩护架梯组架梯,突击队迅速多路爬上围墙攻进围内,兄弟部队也相继突入。在四面猛攻下,将主围内各据点的守军分割包围、各个攻歼。到21日,守军被歼灭,第十团俘顽军旅参谋长以下300余人。10月26日,战斗总结会上第十团受到了表扬。该团在1942年4月的杞岗战斗、1942年7月的谢家围子战斗等攻坚战中作战勇猛,发挥了中坚作用,取得了丰硕战果。为此,新四军第二师授予十团“金刚钻团”荣誉称号。

陆军第七十八集团军某合成旅,是在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六团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十六团前身是组建于1934年11月的鄂豫皖边区第一个鄂东北独立团,1935年2月重组红28军时改为红82师特务营,1939年7月与四支队淮南抗日游击队等部合编成第四支队第十四团,1940年6月又改番号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一团。1941年2月整编为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六团。

1941年11月,在定远县大桥集战斗中,六旅十六团担负打援任务,该团一营、三营、特务营密切配合,英勇善战。此战,十六团全歼桂顽一个加强营,俘顽营长以下300余人,给顽军以痛击,使我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战后召开了隆重的祝捷大会,该团被新四军二师授予“铁锤子团”荣誉称号。十六团后于1943年9月调给皖江新四军第七师,是有名的“巢湖大队”,1945年6月改为新四军七师十九旅五十五团。

“鲜红的战旗是先烈们用鲜血染成的!”汤晓梅认为,“金刚钻”精神、“铁锤子”精神都是人民军队坚持党的领导,不讲条件、不怕困难、不惧硬仗的集中体现,也是人民军队无坚不摧、无敌不克、无战不胜的优良传统。扫码看位于塔山之巅的革命烈士纪念塔。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