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异乡的大爱坚守!这些盐城援外医生故事很燃~
2019-08-18 17:43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姜琰 黄云鹰 杨磊 赵伟伟 崔治国 实习生 江小轩

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

记者连日来采访了

我市多位援外医生,

听他们聊聊医疗援外那些事。

援外医生沈建松——

一年抢救危重病人30人次


  “虽然当地公立医院实行免费医疗制度,但是医疗资源匮乏,乔治敦医院只有7台血透机。病人出院后就要花钱到私立医院治疗,费用贵。”8月17日,中国第14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长、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沈建松向记者讲诉援外遇到的一个病例,“病人患有尿毒症,由于没有定期透析加上透析质量差,身上积了五六公斤的水,严重心衰、肺水肿。在急诊室看到他时,已经奄奄一息。”

  “我立马安排透析,但是由于病人身上积水太多,常规透析无法耐受,于是改变透析模式。”沈建松说,“先超滤,等身体的水排掉后,再做普通的透析,并延长透析时间。经过治疗,这位病人被抢救过来。”援外工作期间,沈建松担任乔治敦公立医院肾脏内科的顾问医生。一年来完成查房、会诊共3100人次,门诊480人次,参与抢救危重病人30人次,开展新项目新技术1项。

  “3月底,在圭亚那原始森林马修斯地区的一家中国锰矿公司,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急性传染病爆发流行,并出现死亡病例。”在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不明情况下,沈建松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赶赴疫区参与救援、转运病人,并协助中国疾病防控中心派出的专家团队调研疫情。救援行动得到了圭亚那当地政府和中国驻圭亚那大使馆高度认同。

  “今年1月,从社区转来一个病例,病人一个星期不排尿了,查了肾功能,血肌酐很高,当地医生看后准备安排透析。”沈建松说,当时看到这个病例觉得不对劲,病人突然不排尿了,但精神挺好,血压也不高。“我考虑可能不是肾脏的原因,估计是膀胱破裂,尿液到了腹腔,导致病人腹胀。为了证明我的观点,做了实验,通过导尿管,将‘蓝色颜料’打到膀胱,然后从肚子抽出了蓝色的水,证明确实是膀胱破裂,于是将病人送到泌尿科治疗。”

  援外期间,沈建松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开展义诊、巡诊活动,以仁爱之心,施仁术,修医德,铸医魂,也在当地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援外医生许丹——

产房像集市一样忙碌

  8月17日下午3点,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主院区的手术室外,记者见到了刚刚完成一台手术的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许丹。作为中国第14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员,她从圭亚那回国没多久,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去年6月,许丹和其他10名援外队员在接受了近半年的系统培训后,作为中国第14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员,被派往圭亚那最大的公立医院——乔治敦医院,负责妇产科的日常诊疗工作。

  “那边的医疗资源匮乏,生活贫困,青少年防护意识薄弱,艾滋病高发,孕产妇死亡率高居不下。”许丹说,她所工作的乔治敦公立医院每年分娩量达到6000多例,产房每天就像集市一样嘈杂忙碌,最忙的时候她们甚至就在病床边进行分娩或剖宫产手术,有时候一张床上能挤着多个产妇和刚出生的婴儿。

  在圭亚那期间,许丹在当地医院开展了无菌手套自制球囊治疗产后出血、子宫动脉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治疗胎盘植入、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治疗重度粘连子宫肌瘤、垂体后叶素联合子宫动脉短暂阻滞治疗多发巨大子宫肌瘤剔除、腹腔镜手术治疗破裂型宫外孕等多项新技术,多次成功抢救危重症孕产妇的生命,使得乔治敦医院2018年孕产妇死亡率创历史最低水平。她也因此获得科室、医院及圭亚那卫生部的表彰。

  “这个小姑娘从偏远的亚马逊原始森林内部地区转运过来时已经怀孕八个月,因不明原因感染引发了感染性休克,病情非常严重。”许丹指着手机中一张和两位当地妇女合影的照片回忆说,在所有人都想放弃治疗时,她紧急联系麻醉科、ICU、新生儿科会诊,紧急插管剖宫产手术,术后与ICU医生一起加强抗感染治疗,成功挽救了这对年轻母子的生命。

  “提起中国医疗队,在圭亚那几乎无人不晓,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很有声望,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医生而自豪。”许丹说,援外期间,除了做了很多临床工作之外,她们还开展了很多义诊、巡诊活动,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

  谈起过去一年的援外经历,许丹感慨说:“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只要祖国需要,我可以奔赴任何地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需要我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援外医生袁慧——

特别的胸针见证两国友谊

  8月16日,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援外任务归来的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袁慧跟记者分享了援外经历,还展示了一个印有英文字母“DR YUAN”的胸针。

  “这是我在圭亚那一年里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袁慧说,这份特别的礼物让她感慨颇多。当初我接手这个病人时,并没有想很多,只是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觉得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帮助一位病人解决病痛,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却得到了病人真心的感激。

  送袁慧订制胸针的是一位名叫Persaud的糖尿病病人。由于76岁的高龄,加上血糖不稳定,袁慧建议她去做康复治疗。几个月后,她再次来到袁慧的门诊,希望能做针灸治疗,因为一个疗程的康复治疗对她帮助并不大。由于Persaud的血糖处于可治疗的边缘,护士建议袁慧拒绝,但医者仁心,最终袁慧还是决定给她安排了治疗。经过治疗,Persaud的疼痛明显缓解了,上下楼梯时比以前自如多了。

  “在回国的前一个月,Persaud将订制好的胸针送给我,当时我十分惊讶,也十分感动。”袁慧说,圭亚那民众对于医生的信任感强,病人们会对你真情实意。

  这段援外经历铭刻在袁慧的心中,时刻提醒着她作为医者的使命担当。一年时间里,袁慧共诊治门诊病人1546人次,病种以颈椎病、腰痛、肩周炎等骨关节疾病为主,还包含头痛、面瘫、中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失眠、肠功能紊乱、痛经等。

  在圭亚那当地,针灸以其简便有效的特点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但因当地医疗器具短缺,时常需自制器具治疗。为治疗一例难治性面瘫,袁慧多根针一起用,模仿“梅花针”用法,通过多针浅刺的刺络放血疗法配合局部拔罐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工作之余,袁慧致力于向当地居民和在圭同胞积极宣传推广针灸技术和中医文化,一年十几次走进民众社区进行义诊,最远的单次车程达6个小时。

袁慧动情地说:“这个胸针不仅是她最珍贵的礼物,也是两国友谊的见证。”


援外医生邹国友——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外医生邹国友为病人进行手术。


  “圭亚那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由于车祸造成的膝关节脱位或髋臼骨折等病症的手术治疗在当地是空白,本地医生不会做这类手术,很多病人因此被耽搁,落下了残疾。”作为中国第14期援圭亚那医疗队队员,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邹国友在援外期间,几乎承担了这类手术。每当遇到复杂、难度高的手术,他都是主动作为,挑起担子,用精湛的技术,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得到了受援医院和患者的好评。

  邹国友是江西人,2011年作为外来人才引进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在圭亚那开展援外医疗工作的一年里,邹国友接诊病人200余人次,开展手术150余例,填补了当地医院骨科髋臼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膝关节韧带多发损伤重建术、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髋关节外科脱位术等多项技术空白。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邹国友不仅救治了众多患者,也为当地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帮助完善学科建制,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用精湛的医术继续谱写了“中国援外医生”的新篇章。回国的前一个月,乔治敦医院骨科加急把预约的髋膝关节手术提前安排,并且要求在邹国友的协助下由当地乔治敦医院骨科医生主刀完成,真正做到了为受援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的初衷。

  “过去的这一年人在国外,家里的事都顾不上,多亏了家中的老人和妻子体谅,他们辛苦了,真的非常感谢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邹国友感慨说,爱人是肿瘤科医生,也非常忙碌,孩子还在上小学。援外之前,他说服了家中的老人、妻子和孩子。“在圭亚那,虽然忍受着远离家乡、想念亲人的思念与寂寞,但是很自豪、很光荣、不后悔。”


援外医生王飞——

绿色疗法海外实力“圈粉”

△援外医生王飞为病人进行中医治疗。


  2018年6月,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王飞随中国第14期援马耳他医疗队来到马耳他,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马耳他四面环海,气候多湿,关节疼痛类疾病较为多见。因中草药在当地没有被立法,只能运用中医外治法诊疗。在不能口服一切药物的情况下还要保证疗效,王飞所在的医疗团队开展了包括针刺、推拿、拔罐、按摩、艾灸、穴位放血、药物外敷等一系列外治方法。这些方法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绿色疗法”。

  “当地一些患者认为浑身插满银针像是一种体罚,很多人第一次来都是抱着好奇的态度,但往往一个疗程下来,就会对中医刮目相看。”王飞说。

  “有一次,一位定居在马耳他的73岁德国老人,拄着拐杖走进地中海中医中心时,四肢远端红肿绷急光亮已有4个月,老人告诉我他一直口服西药无果并逐渐加重以致不能行走。”王飞说,通过大胆尝试,运用针灸、放血、蛇药外敷的方法进行辩证治疗,经4次治疗最终使患者康复。“老人也由中医尝试者,变成中医粉,极力向身边的人推荐中医。”

  像德国老人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中医治疗仿佛是一块磁铁,深深吸引着当地民众,成为“中医粉”。不少市民甚至周边国家的居民也来到马耳他,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医生给他们看病。

  马耳他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在马耳他推广古老中医药,对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有着积极意义。除了日常的诊疗工作外,王飞利用业余时间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在省卫健委的领导下,他与队员一起,成功举办“仁心仁术中国传统医学马尔他展”、第一届中马中西医学术交流会,受到广泛好评,充分展现了“白衣外交官”的风采。

  “不管是在门诊还是义诊,我们都只能使用中药。援外期间,医疗队一年门诊达2万余人次。”王飞说,接到援外任务时他的一双儿女才刚刚满月,父亲因胃部腺瘤术后也不到3个月,在家庭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决定到异国他乡救死扶伤。“作为海外中医人,我时常告诫自己,要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传播大爱——中医,让越来越多的马耳他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越来越多的马耳他百姓受益。”


援外医生安静——

中医针灸传递跨国友谊

△援外医生安静为病人进行中医治疗。


  安静是盐城市中医院的中医,2018年6月前往马耳他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她让古老的针灸疗法得到外国朋友认可,用精湛的医术传递着跨国友谊。

“在马耳他的一年里,我们除了做好临床医疗工作,还进社区、开讲座、送义诊,推广中医文化,让许多外国人了解中医,从而了解中国文化,加深两国友谊。”8月16日,在盐城市中医院,安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医疗队在马耳他有三个工作地点,分别是地中海中医中心、马耳他圣母医院、格佐岛总医院。”安静说,地中海中医中心是最主要的阵地,由于针灸疗法凭借着不俗的治疗效果,很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患者,中国大夫们的门诊预约都是满满的,有的甚至约到了1个月之后。

  在安静救治病人中有一位叫布拉伊科维奇,近十年来,她的身体出现了多种不适症状,尤其是后背疼痛令她深受困扰。“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因为背痛不能弯腰,这位病人不得不停止自己练习多年的瑜伽。”安静说,然而在针灸治疗九次后,这位病人惊奇地发现自己又可以做瑜伽动作。“一切的变化都让她感叹针灸的神奇,她开始极力向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推荐中医针灸。”

  “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一位名叫乐吉亚的修女。”安静说,她曾深受双膝关节疼痛的困扰,经过针灸治疗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至今仍然保持联系。在医疗队临别前的招待会后乐吉亚多次“不请自来”,捧着一个恒温袋,给安静送去冰淇淋,令安静十分感动。

  “当时马耳他的温度有40多度,而且由于交通不方便,乐吉亚要从住处到招待会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安静说,修女本身的穿戴十分整齐,加上炎热的天气和漫长的车程,到达时,她已经是满脸汗珠。

  “对于一个舍小家别家乡、跨越万里洲际的中医师来说,病人对我们的真情实意,是我们收到的最好礼物。”安静高兴地说。



援外医生王锋、崔恒锋、刘鹏、李静——

托举希望的精湛医术

刘鹏(左一)、王锋(左二)和崔恒锋(右一)在病房中与患者合影。

  去年6月,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王锋、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崔恒锋、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刘鹏、儿科副主任医师李静组建的中国第14期援圭亚那林登点医疗队,跨越洲际奔赴受援国,全力为当地人民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
  初到圭亚那的一天夜里,外面下着倾盆大雨,第14期援圭亚那驻林登点医疗队队长王锋在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病房里一位14岁双胞胎产妇羊水破了,胎儿未足月且胎位不正,亟待急诊手术,当地的值班医生无法处理,急需中国的援外医生到场增援。接完电话,王锋立即叫醒崔恒锋、刘鹏和李静三位队员,他们冒着大雨奔赴医院;圭亚那卫生部部长劳伦斯女士正在给林登医院全体医疗人员开会时,该院轮转医生阿彻赶到会场,小声告诉援外医生崔恒锋,急诊处有位颈部外伤大出血的病人急需抢救。崔恒锋急忙赶往医院,他不等车子停稳,就跳下车冲进急诊抢救室。
  这一幕幕是市三院援外医疗队员们工作中司空见惯的场景。在援外的一年时间里,援外队员们克服当地天气炎热、语言不通、药械缺乏、疾病困扰、缺医少药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以精湛的技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无私的情怀奋战在援外医疗一线。没有辅助检查,就依靠更仔细地体格检查;没有超声医生,就自己摸索学着做;没有做过截肢手术,就参考视频资料学着做;没有儿科、妇科用药,就从国内带过去……
  在这一年里,队员们共开展手术458台、实施麻醉640台、抢救急危重病人82例、开展新技术10项、接待门诊病人3686人次、住院病人2449人次,为圭亚那中资机构、华侨华人提供医疗保健和体检服务上百人次,被央视及圭亚那主流媒体报道近10次,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团队协作

技术精湛同行点赞

  林登点医疗队的4名援外队员都是从市三院选拔的优秀医生,在国内做手术时都会有专职助手从旁协助,来到圭亚那后只能靠自己“单打独斗”,医学专家变成了医学“杂家”。“林登医院的医生很少,有的科室有一两名本国医生,有的科室全部由中国医生支撑,繁重的救治任务就落在了我们头上,而且无论多晚,我们都得第一时间出诊。”王锋说,现实要求援外队员必须什么都得会,什么手术都能做,因而工作量巨大。

  一天凌晨4点,崔恒锋接到刘鹏电话,王锋正在为一名剖宫产术后一月,因子宫切口感染裂开而引起急性大出血伴休克的年轻妈妈进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患者盆腔严重粘连,肠管、膀胱、输尿管均粘连于子宫,且切口处感染严重,急需他协助共同完成手术。崔恒锋很快赶到手术室,考虑到患者年仅19岁,他们决定尽量保留她的子宫,对原切口进行修补缝合。王锋与崔恒锋一起,先切除子宫切口处坏死组织,但由于感染,子宫下段肌层组织炎性水肿,缝合时切口反复裂开,修补非常困难,若修补失败,只能切除子宫。关键时刻,崔恒锋提出将缝合肠管的手术技巧运用到缝合子宫切口上,去除缝合线上原有的粗针,改用小圆针;同时改用U形、褥式等多种缝合方法缝合切口。采用了这一创新手术方法后,他们终于保住了患者的子宫。
  当地的一位黑人小伙,因车祸造成右手支配中间三根手指的肌腱断裂,需进行肌腱修补术。该手术通常选择全身麻醉,但患者感冒咳嗽、咽部红肿,如果全身麻醉需要气管插管,容易导致肺部感染、气道痉挛梗阻等并发症,如果等感冒痊愈后手术,肌腱回缩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也会影响病人手指功能恢复,甚至落下残疾。接诊医生找到援外医生刘鹏,希望中国医生能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刘鹏认为该患者可实施局部麻醉,从患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需气管插管和使用大量的静脉麻醉药,只需麻醉右上臂神经即可,且手术过程中病人完全清醒,可以配合医生的指令活动手指,便于观察手术效果。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刘鹏沉着冷静地用手指摸清患者腋窝处动脉的位置,避开动脉刺入腋鞘,再将局麻药推入。患者右上肢很快麻木,痛觉消失,骨科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清醒,但没有疼痛。术后病人的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他非常感谢刘医生保住了自己的三根手指,林登医院的同行连连夸奖中国医生技术精湛。


王锋为患者进行手术。


倾情援外

当地患者有口皆碑
  一天,林登医院儿科接收了一个出生仅21天,体重3.2千克的新生儿,患儿较出生时体重减轻0.3千克,两周前开始咳嗽、不吃不哭,两天前出现低热惊厥,病情十分凶险,被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合并细菌性脑膜炎”和“新生儿肺炎”,几家医院都不肯接受治疗,听说林登医院有中国医生,孩子母亲抱着一线希望前来寻诊。
  患儿送来时病情超过了两周,已经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由于林登医院没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援外医生李静只能根据工作经验开药。对于新生儿败血症,抗生素及时足量使用非常关键。考虑到患儿情况,她决定用特殊使用级抗生素——万古霉素,林登医院没有此药,李静就拜托医务科科长到其他医院去紧急调药。给患儿用药后,为及时观察病情,两个星期来,李静就扎在病房里:孩子不会吮吸,她就给孩子插胃管定时打奶;医院没有心电监护仪,她就每隔一小时为孩子监测一次生命体征。在她的细心看护下,孩子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慢慢康复了。
  出院前,患儿母亲眼含热泪地拥抱住李静,她不停地说:“感谢你,中国医生!中国医生,天使!”。
  在林登,倾情援外的中国医疗队员凭借高超的医术和奉献精神,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和敬重。“每次去查房时,患者们都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有时还会将水果、糖果塞到我们手里。每当看到他们信任的目光,我就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来挽救他们的生命、减少他们的病痛。”王锋感触颇深。
  林登医院有个外科内窥镜中心,以往只有中国医生能做腹腔镜手术,但由于对手术器械要求高,手术室配合度不够,因此腹腔镜手术开展的并不广泛。自从崔恒锋到普外科后,他有技术有耐心,手把手地倾情培训当地医生和古巴医生。在他的带领下,林登医院仅半年的腹腔镜手术量就超过以往全年的数目,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率从过去的不足30%到超过50%,数量跟质量均有了大幅度提升。在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同时,崔恒锋还开展了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肠管修补术,并多次和妇产科合作开展联合手术。
  林登医院妇产科的医生来自中国、美国、古巴等不同的国家,大家工作年限和能力不等,对很多疾病的诊疗方法都不同,在工作中容易产生矛盾。王锋发现这个问题后,主动与医务科长联系,开展每日查房前的病例讨论和手术次日的经验分享,让大家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该措施实施后,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合作开展了很多复杂的手术。在参与科室管理的同时,王锋还针对院内感染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建立外科手术消毒制度,同时加强院感知识培训,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很快便从以前的5%下降到了2.6%。 

李静与救治对象合影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