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盛变压器,到华盛电气,这是一个华丽的转身。
这个转身的时间节点发生在2015年12月。企业由盐城市华盛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通过股改变更为江苏华盛电气有限公司。在公司董事长葛玉华看来,这样的转身不只是量变,更是质变。经过一年的时间,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挂牌。如今,华盛电气年生产制造能力可达10亿元,产品涉及四大板块,与德国、美国企业合作,生产系列高端智能装备产品。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华盛电气用10年时间走过。6月5日,葛玉华回忆:“当初,我们只是一家租厂房做变压器的个体小厂。”
说起创办华盛变压器,葛玉华一脸兴奋。从学校毕业,她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历史上的盐城市变压器厂。也就是这“第一站”,注定了学技术、懂技术的葛玉华与生产变压器结下不解之缘。
尽管后来从企业到机关工作,但“搞技术”的念头一直萦绕在葛玉华的脑海里。2005年3月,时任盐都区经贸委工委副主任的葛玉华,随区政府组团前往浙江宁波、温州、台州开展招商活动。在与台州几位离岗创业的机关干部接触中,她领略到浙江人的开明开放意识,被他们奋发有为、勇创大业的可贵精神所启发。此时,已在机关工作15年的葛玉华,看到外地、本地一些企业风生水起,她心潮澎湃:“不搞技术的人,把企业搞得这个样子,我个搞技术的人就这样让技术白白浪费掉吗!”
也恰在此时,市、区出台的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业的文件,更加激发了葛玉华对“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奉献”的理解和追求。2006年,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众人惊讶的目光里,毅然放弃了稳定而又体面的机关工作岗位,凭着个人对变压器市场把握的能力及相关业务的熟悉,筹资1.2亿元,用两年时间创办了专业生产输变电产品的高端技术企业——华盛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华盛变压器一边租厂房生产,一边新建厂房。10多年后的今天,企业在盐城高新区兴建的1万多平方米现代化厂房,一点也不落后。行走在车间内,不时有工人与葛玉华打招呼,生产线间科学、有效衔接,绿色的地坪上一尘不染,全然没有传统工厂的“油腻”;车间外绿化错落有致,厂房建筑风格别致,全透明的食堂让人心情舒畅……处处让人体味到女企业家管理的规范与细致。
变压器产品进入市场必须具有国家颁发的防爆证、煤安“MA”标志证和生产许可证。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送检样机,葛玉华把办公桌搬到车间,和员工打成一片,攻克难关。仅用半年时间,华盛变压器就领到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和矿用隔爆型干式变压器两大系列116个规格产品的防爆证、煤安“MA”标志证和生产许可证,进而跨入国内同行业取得规格齐全、产品容量最大、证书最多的专业生产移动变压器厂家之一。
有了“通行证”,华盛变压器市场上一路畅销,这也为后来的厚积薄发打下坚实基础。用葛玉华的话说,2013年前,企业每年的产值都是翻番。短短几年,她带领华盛人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不仅使公司迅速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成功打开国际市场,产品先后销往德国、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
市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2015年后,受国家政策调控,煤炭行业生产形势断崖式下滑。葛玉华敏锐地感觉到,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事实上,从事技术出身的她明白,在变压器这一科技含量高的领域,拥有持续的技术创造力对企业的长足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多年来,她不惜重金到科研院校招贤纳士,到大集团、大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和营销强将,为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次偶然机会,葛玉华了解到德国SGB公司在国内寻求生产合作伙伴,生产海上风电移动成套箱式变电站。历经3年磨合,双方相互考察,SGB公司最终选择与华盛电气“牵手”,SGB公司提供核心技术,华盛电气负责产品生产。2016年,SGB公司将设在北京的总部搬至高新区,去年产品已实现销售350台。
“德国公司一方面看重的是我们地处沿海的区位,另一方面看重的就是我们的技术与服务。”葛玉华感慨,通过与SGB公司合作,华盛电气的技术、管理及自身产品都得到了提升,也为企业转型打开了全新局面。
如果说与德国企业的合作是一次机遇,那么在华盛电气的发展征途上,与美国企业的合作就是主动“出击”。2017年底,葛玉华了解到美国纬景公司储能电站项目前景十分广阔,便联合中国电建等4家企业成立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美国纬景公司24.8%的股权,并获得全球在中国生产制造和在中国独家经营销售许可权。5月15日,从美国引进的首台储能电站已在南昌安装。葛玉华分析,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储能产业将影响未来电力系统运行模式,也给储能产业带来极大商机,公司储能电站项目销售有望超过10亿元。
从传统的输变电系列产品、矿用隔爆型移动变电站,到新能源成套集成装置设备、风电发力电用组合式变压器、光伏箱式变电站、海上风电移动箱式变电站、储能电站,华盛电气实现成功转型。今年4月,华盛电气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与德国、美国企业合作,引进的是高端技术装备和先进技术,这是‘先请进来’。成立研发中心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走高端科技含量的发展之路,最终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这是‘再走出去’。”对华盛电气新出台的三年发展规划,葛玉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