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边是黄海的潮起潮落,一边是千亩首乌田的绿意盎然。在滨海县这片曾遍布盐碱的土地上,如今正演绎着一场“仙草”的华丽变身。
11月1日,走进盐城果老首乌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富钾偏碱的土壤孕育着“四大仙草”之一的白首乌,而田间的露营帐篷、林下的欢声笑语,正勾勒出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从1992年的饮片厂到如今的产业综合体,这家江苏老字号用三十余年深耕,让不起眼的黑色块茎变为富民兴村的“金疙瘩”。
天赐沃土:孕育不可复制的“仙草”
“全国95%的白首乌产自滨海,这背后是大自然的馈赠。”站在种植基地的田埂上,公司负责人张道国指着纵横交错的沟渠介绍,作为我国唯一的白首乌之乡,这里东至海堤公路,南依北八滩渠,河网密布的地貌形成了上淡下咸的“阴阳水系”,富钾偏碱的“阴阳土壤”搭配昼夜温差大的“阴阳气候”,三重独特条件造就了白首乌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作为药食同源的传统珍品,白首乌在《开宝本草》《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被赞为“白者入气分,补肝肾,强筋骨”。现代药理研究更证实其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保护肝脏等功效。依托这一稀缺资源,果老首乌建成了1000亩的规模化种植园,1年生、2年生、4年生的首乌梯次生长,搭配400亩生态防风林和160亩鱼塘,形成了“林田水”共生的生态系统。
“我们坚持绿色防控,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靠人工除虫和有机肥养护。”张道国随手拨开一片首乌藤,根部的块茎饱满壮实,这种生态种植模式让基地斩获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基地称号,生产的白首乌产品更是屡获殊荣——长三角特色伴手礼、江苏省优质特粮特经产品金奖、FFC2023功能性食品大会原料创新奖等。
农旅融合:露营基地解锁田园新体验
“没想到既能亲近自然,还能吃到首乌宴、了解中医药文化!”周末的果老首乌露营基地热闹非凡,游客刘先生正带着孩子在百药园认识首乌植株,“这里的每一处场景都融入了产业特色,就连观光步道都铺设着首乌藤蔓图案的地砖。”
水上森林迷宫、森林氧吧、首乌特色晚餐……这个投资1500万元打造的田园综合体,不断创新“露营+产业”运营模式,充分发挥白首乌及滨海黄金海岸的资源禀赋,打造集首乌立体观光种植、林下仿生态中药材种植、首乌百草园展示、林下木屋、自驾游房车帐篷营地、水边廊桥垂钓于一体的度假胜地,从而带动首乌产业发展,帮助群众致富。
“目前,基地已串联起中华南北分界线、淮河入海道、黄河古道、鸳鸯古树等周边景点,形成了‘一日游’‘多日游’等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逐步攀升。”张道国说。
产业升级:从“一枝独秀”到“全链发展”
从田间到车间,现代化加工让传统仙草焕发新生。在占地143亩的生产车间,低温对流脱水、无尘超细粉碎、微波灭菌干燥等生产线高速运转,将新鲜首乌加工成冲泡茶饮、速溶颗粒、代餐粉、含片等近百种产品,让“药食同源”走进日常。
作为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单位,果老首乌凭借几十项专利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从最初的原料售卖,到如今的深加工产品矩阵,再到农旅融合的新业态,形成了“研发、种植、加工、文旅”的完整产业生态。公司与“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达成合作,通过电商平台、线下门店、文旅体验等多渠道将产品销往全国,年销售额持续增长。
在果老首乌的产业版图中,乡村振兴始终是核心底色。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参与进来,真正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张道国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从黄河故道的盐碱地,到全国知名的白首乌产业高地;从单一农产品,到“三产融合”的多元生态——果老首乌的发展之路,正是盐城深挖“土特产”潜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这里有大自然馈赠的稀缺资源,有老字号坚守的匠心品质,更有产业融合的创新勇气。随着田园综合体持续完善,这片土地必将孕育更多惊喜,让农旅融合的种子在盐阜大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