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信 /正文
1.58 亿!江苏非遗凭啥成国庆长假 “抢手货”?
2025-10-10 09:45 来源:紫牛新闻 作者:

2025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江苏大地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节日喜悦中。全省以“线上线下结合、展演体验并重、传统现代交融”为核心思路,将散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可玩、可享的文化盛宴,13个设区市因地制宜、创新实践,让千年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据不完全统计,双节期间全省共开展非遗活动1086场,非遗场馆及活动接待人次达735.6万,相关销售额突破1.58亿元,不仅为市民游客带来了独特的节日体验,更走出了一条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沉浸体验:

让非遗从“展台”走进“生活”

打破传统非遗展示的单向传播模式,江苏多地通过场景化营造、互动式设计,让大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深度感受非遗的魅力。南京第六届熙南里笪桥灯市堪称沉浸式体验的典范,10月1日启幕后,甘熙故居内越剧《梁祝》、黄梅戏《天仙配》、南京白局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更有《今熙有戏》夜游项目让游客“穿越”江南园林——人们可租赁戏服、体验轻戏曲妆造,甚至化身戏班一员参与压轴演出,从“素人”到“名角”的转变,让戏曲非遗有了更生动的表达。

 

 

扬州“国风华裳韵动扬城”国风巡游则将沉浸感延伸至城市街巷,10月2日,四月、肉脸橙等百万粉丝级汉服达人与国风博主领衔队伍,从趣园茶社启程,途经冶春园红桥时与木偶演员共舞《盈香冷冷》,在个园演绎《明月照家园》非遗集锦与《妙墨传薪》木偶戏,步入东关街后还向游客派发国风盲袋,华服、古园、非遗技艺与市井烟火交融,让整座城市成为非遗展示的“大舞台”。

 

 

常州的创新同样亮眼,市锡剧院依托国家级非遗锡剧《珍珠塔》,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园林实景喜剧《半园・珍珠塔》,观众坐在古巷园林中,看剧情随景致推进,这种“非遗IP+实景体验”的模式,不仅吸引了年轻群体与家庭游客,更探索出非遗市场化运营的可复制路径。

 

 

在场景化营造中,南通通州的实践堪称大型非遗活动标杆。当地以“‘老街×非遗,国潮正当红’石港西大街双节非遗活起来”为主题,将千年石港西大街打造成开放式非遗乐园——青石板路串联“动态表演+静态市集”:变脸绝活引欢呼,蓝印花布传承人演示“刮浆显蓝”(游客可试扎染),西亭脆饼摊位展传统起酥工艺;非遗纹样文创、蓝印花布潮包等国潮单品遭年轻人热抢,古街非遗打卡点更成社交平台“南通假期必去地标”。这场活动让非遗脱离展台、融入古街肌理,游客漫步触达非遗,更带动地方假日文旅消费。

 

 

地域赋能:

让非遗承载“地方记忆”

江苏各地非遗资源各具特色,双节活动中,各地深挖本土文化根脉,将非遗与地域符号深度绑定,让每一项活动都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无锡窑湖小镇立足宜兴“陶都”底蕴,以窑火文化为核心打造“非遗+沉浸演绎”矩阵:这里既有“厨子与戏子”乐队的现场演出,也有紫砂手作主理人带领游客体验烧窑、开窑的乐趣,龙窑大集与紫砂艺术展览同步开展;宜兴陶瓷博物馆分管・窑湖战区对外开放后,“湖映陶光——宜兴陶瓷‘五朵金花’精品展”集中呈现7300余年制陶史,而与法国文旅巨头联合打造的《飞鸟之约》,更让本土非遗与国际视野碰撞出别样火花,截至10月7日,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5.26万人次,营收超3460万元。

 

 

 

 

苏州则以一块月饼串联起非遗的传统与创新,中秋期间,央视新闻频道与财经频道先后聚焦震泽古镇苏式糕点老字号“仁昌顺”:《共同关注》栏目从“文化传承”切入,详解传统苏式月饼的起酥、包馅工艺;《生财有道》则聚焦创新产品香青菜月饼,展现老字号如何用时令食材赋予非遗新味道。

 

 

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则借力“西游IP”,将省级非遗“花果山传说”转化为可体验的实景内容——游客中心的非遗市集里,水晶雕、贝雕等手作融入西游元素,“西游神魔团”互动演出与西游小短剧在景区内循环上演,西游书场更结合声光电技术演绎评书、快板,让游客“漫步景区即享非遗”,景区也因此四度获央视报道。

 

 

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双节同辉非遗共庆”活动同样充满地域风情:主入口的舞龙舞狮拉开序幕,待渡亭内“宋代点茶”技艺展示还原古人雅致,尚清戏台的“白蛇传传说”戏曲专场勾起地方记忆,民间文化艺术馆门前的非遗市集汇聚京口面塑、泥孩儿、蛋壳雕画等16项本土非遗,馆内梅庵派古琴艺术、扬州评话的展演,更让千年西津渡成为镇江非遗的“活态博物馆”。

 

 

科技与消费:

让非遗“活”在当下、“火”向未来

在传承文化内核的同时,江苏更注重用科技赋能非遗、以消费激活市场,让非遗不仅“有看头”,更“有奔头”。盐城淮剧小镇的“古今对韵”活动堪称科技与非遗融合的代表,“药发木偶戏+无人机花火”的组合,让传统木偶在夜空中与绚烂光影共舞;“杂技剧《盐运》+淮剧机器人”的创新形式,用现代科技演绎盐城盐运文化,这种“非遗活化+科技赋能”的模式,不仅吸引游客打卡,更延长了停留时间,带动周边住宿、餐饮及文创消费,实现“流量变留量,留量变消费量”。

 

 

徐州的非遗烟火表演则通过现代光影技术“出圈”,10月1日至7日,铜山区拔剑泉畔连续开展35场演出,非遗艺人带来的烟花瀑布、碳花舞、川剧喷火等技艺,在现代灯光映衬下更显震撼,每场吸引超千人次观看,成为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徐州假期必看”热门话题,直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

 

 

淮安“2025大运河城市非遗文化旅游节”则以消费为导向,统筹“线上+线下”模式,设置“文・润心传承”“旅・漫游时光”“商・金秋惠购”“体・悦动淮安”四大板块,75项活动与“苏超”赛事、熊出没乐园开园联动,其中已举办七届的大运河城市非遗市集,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让运河沿线非遗产品走进大众消费场景。

 

 

泰州季市镇则聚焦“非遗美食”,结合“中华美食名镇”与“历史文化名镇”资源,打造“游千年古镇・品非遗美食”沉浸式项目,活动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带动消费50多万元,既提升了季市老街的文旅吸引力,也让非遗美食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引擎”。宿迁“宿秀千技”非遗嘉年华同样注重消费与体验的结合,在项王故里、新盛街等场所,苏北琴书、苏北大鼓等非遗展演轮番上演,围绕“项羽传说”“虞姬传说”编创的情景剧,更通过沉浸式巡游让游客感受宿迁历史文化,实现文化传播与消费转化的双赢。

 

 

双节期间的江苏非遗系列活动,既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关于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从沉浸式体验到地域赋能,从科技融合到消费联动,江苏让非遗不再是尘封的“老物件”,而是融入现代生活的“新潮流”。这些实践不仅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更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增添浓厚的文化底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