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的时光,足以让墨迹褪色、让纸张泛黄,却无法湮没一个民族对英雄的铭记。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盐城市大丰区首次向社会公布58名牺牲在抗日战争战场上的大丰籍烈士档案,一份份承载着烽火记忆的文件,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尘封80年,大丰首次公布58名抗日战争烈士档案
这是58份沉甸甸的历史印记。此次公布的58份烈士档案,每一份都记录着一位英烈的生命轨迹:从清晰的姓名、出生年月,到细致的家庭情况调查记录,再到参军时间、作战经历、牺牲战场的调查资料,以及盖有历史印章的烈士证明,完整呈现了英烈们从普通民众到抗日战士的蜕变历程。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抗战时期条件艰苦,58名英烈中仅有陈朝荣1人留下了模糊的半身照片,其余只能通过档案中的文字描述,勾勒出他们年轻时的模样。
这也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因年代久远,这些纸质档案部分页面出现霉变、虫蛀、字迹模糊不清等情况,有的手写调查记录边缘甚至已脆化,稍一碰触便可能破损。今年年初,大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专项工作小组,对这些纸质档案进行逐页扫描登记,最终完成电子化录入,让这些珍贵的历史印记得以永久保存。
一页页薄纸,铸就58座精神的丰碑
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英雄们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翻阅这些档案就像打开了一部沉甸甸的史诗。
在这58名英烈中,陈朝荣是唯一一位留下照片的烈士。照片中的他身着朴素,目光却坚毅如炬。在他的档案里也记录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陈朝荣189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0年10月,新四军民运工作队来到垦区开辟工作,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裕华入党最早的共产党员。1943年7月,陈朝荣组织带领裕华公司佃农开展了反“一成租”(伪捐)斗争,取得了胜利。1943年中秋前后,为了支援新四军兵工厂的军火生产,陈朝荣奉上级命令负责拆卸裕华扬水厂(抽水机站)的废机器及部分钢管。他组织协同配合,连续奋战十多个夜晚,拆得旧铁30多吨、钢材数吨、铜件1吨多,有力地支援了军工生产。1943年10月5日早晨,伪镇长王维甫带领伪军下乡“扫荡”,陈朝荣在家中不幸被捕,在押解途中惨遭敌人杀害,时年49岁。
包玉俊的档案让人扼腕。档案显示,这个出生于1927年的少年,1943年9月参军时才满15岁,身高刚过枪杆。1945年8月在如皋北门战役中献出了年仅17岁的生命。
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卞文德,1918年5月出生,1943年参加革命,1945年在解放村因战牺牲;朱指芳,1920年4月出生,1943年7月参加革命,1944年因战牺牲;单荣圣,1918年出生,1940年参加革命,1940年12月因战牺牲;朱宜生:1918年12月出生,1941年参加革命,1944年因战牺牲……
这些泛黄的纸页,承载着58个生命的重量;这些手写的调查记录、残破的证明文件,铸就成58座精神的丰碑。
英雄不朽,山河永念
八十年前,这些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八十年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些档案,每一行字都在诉说着英烈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这58份历经战火与时光的档案,将被统一移交至区档案馆,公众可瞻仰、缅怀,同时电子档案也将陆续录入系统,被永久珍藏。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现如今,在这片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稻浪翻滚,孩童欢笑,愿所有无声的牺牲都等来响彻山河的回声,愿所有被尘封的名字都化作照耀未来的星辰。今天,请记住这58位英烈的名字:
蔡进海、曹庆銮、陈锦坤、戴广道、单圣荣、翟冠益、董保新、房迪光、李从寿、李俊、李俊香、李素贞、刘东銮、刘海山、刘海永、卢网喜、陆才法、倪云生、钱保宽、施存邦、施勤春、宋利元、苏邦钱、苏生芝、王德怀、王官福、王俊宽、王龙生、王松林、王宣保、韦悦庆、吴伯泉、奚正海、夏文寿、谢广胜、谢和、许玉安、严志宏、杨怀仁、杨树桂、杨万林、杨正新、张连山、赵全、周焕生、周银、朱根银、朱鹤广、朱加生、朱延安、朱元、包玉俊、卞文德、陈朝荣、束干、朱宜生、朱永奎、朱指芳(排名不分先后)
英雄不朽,山河永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