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信 /正文
江苏徐州:构建"全龄友好"生态,让224万老人"养老"更"享老"
2025-09-18 22:12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为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养老服务消费作为提振内需的重要抓手,不仅契合党中央、国务院扩大消费的战略部署,更直接关系到亿万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截至2024年末,徐州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224.3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87%。作为老龄人口大市,如何系统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释放银发消费潜力,已成为徐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议题。

以此为契机,徐州以“惠民生、促消费”为主线,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通过优化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完善政策支撑,推动适老化改造升级、政策补贴申领、智慧家居融合等举措落地见效,让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老年人可触可感的生活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夕阳活力”。

供给扩容:

构建多层级养老服务体系,织密民生保障网

中午11点刚过,大龙湖街道新元社区长者食堂逐渐热闹起来,清炒时蔬、红烧鱼块、番茄炒蛋……工作人员正忙着分装热气腾腾的菜肴。

食堂外,家住中锐星尚城小区的赵阿姨已和老邻居们如约而至。“一个人吃饭,总想着凑合。现在走几步就到食堂,花样多、价格实惠,还能和老姊妹们聊聊天,日子别提多舒坦了!”赵阿姨一边用餐一边笑着说。

这样的场景,正在徐州多个街道社区同步上演。近年来,徐州加快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级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回应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

作为徐州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的重要一环,长者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更成为他们社交互动的“新阵地”。在这里,热乎的饭菜暖胃,贴心的服务暖心,邻里的陪伴暖情,“到食堂吃饭”已逐渐成为许多徐州老年人的生活新习惯。

长期探索中,徐州长者食堂并不止于就餐服务,而是综合满足老年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将就餐服务与文化娱乐、健康管理等更多功能深度融合,实现“一餐饭”带动“多服务”。

“我们打造长者食堂,不仅要让老人吃得舒心,更要让他们‘玩好’‘乐活’。”徐州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不少长者食堂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营,配备棋牌室、唱歌房、观影室、书法室等功能空间,在满足基本用餐需求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探索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新模式。

除了社区养老,专业养老机构正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新选择。

来自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社区养老照护服务、机构养老照护服务、居家养老照护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4%、22.6%、18%。其中,机构养老照护服务需求紧追社区养老,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一趋势在徐州同样显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受并选择专业化机构的养老服务。

在新沂市钟吾养老服务中心,阅览室、娱乐室、精神关爱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每个起居室都配备数字电视、独立衣柜、紧急呼叫系统等适老化设施,50余名医护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为入住老人提供24小时专业照护。

“在这里住得好、吃得好,工作人员还贴心,比在家里舒服多了!”79岁的章老伯笑着说。据了解,该养老企业以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医、康、养、乐一体化服务,日常电影放映、棋牌娱乐、书法练习等活动从不间断,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充实而精彩。

类似的高品质养老机构正在徐州快速落地。仅九如城一家,就在徐州运营多家养老综合体、医院、专业养老机构及日间照料中心。

“我今年76岁,在这儿住了两年多,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唱歌、做手工、参加兴趣班,退休生活从没这么精彩过!”在九如城泉山颐养中心,杨阿姨对此赞不绝口。她表示,是自己主动选择来机构养老,“早就不是过去那种‘孤老院’的印象了。”

随着消费观念转变和支付能力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选择专业养老机构,呈现出多层次、快增长的鲜明特点,反映出老年人对专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潜力巨大。

智慧赋能:

加速银发产品迭代,创新“智慧+”养老场景

“通过手摇就能调节抬背角度和屈膝高度,床边还有一键呼叫装置,有急事按下按钮,护理人员很快就能到。”泉山区居民王昌志为92岁父亲申请的家庭护理型养老床位,配备了专业的智能护理床和呼叫系统,“有了这些智能设备,父亲在家就能享受和养老院一样的专业服务,我们做子女的也更放心。”

在鼓楼区,74岁的汪大爷也享受到了智慧养老带来的便利。今年年初,在儿子的主导下,他对自家房屋进行适老化改造,按照徐州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政府为其补贴30%,个人承担70%,最终个人仅支付1.47万元。改造后,家中新增了沐浴椅、节能吸顶灯、智能马桶、适老椅等设施,“现在洗澡不用怕滑倒,晚上起夜灯也会自动亮,这些改造特别实用,让我在家养老更安全、更方便。”汪大爷说。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心愿。为了让更多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徐州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持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

2025年,徐州全面落实江苏省适老化改造新规,将补贴上限从3000元大幅提升至15000元,覆盖人群扩大至全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家庭,按照“个人承担70%、政府补贴30%”的标准,显著降低家庭改造成本。

数据显示,适老化改造内容涵盖智能门锁、跌倒雷达、紧急呼叫系统等7大类68种产品,将智能化适老服务延伸到老年人生活的“最后一米”。

除了居家适老化改造,徐州还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新场景,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让智能化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

在新区街道银山佳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几十位老人正通过大屏幕参加“云端问诊”。这是由民政部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智慧养老企业联合推出的在线医疗服务。“过去上医院得转两趟公交车,现在对着屏幕就能问诊,还能开药送到家。”72岁的王阿姨为这项服务竖起大拇指。

在沛县静安护理院,每个房间都配备了呼叫系统、中心供氧系统等智能专业医疗设施,能够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必需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实现“监测、预警、干预”闭环。

如今,电子屏、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数字技术正在深度融入徐州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智能化服务正加速渗透到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就连护理员也用上了智能胸牌记录仪——中移物联网公司与江苏移动推出的“和对讲”S38设备,具备实时对讲、视频记录、精准定位等功能,大幅提升护理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有效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和安全性。

从智能护理设备到“云端问诊”,从适老化改造到智慧养老平台,徐州正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场景优化,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享受智能化生活,推动“智慧养老”从概念走向现实,为银发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潜力释放:

聚焦多元消费需求,激活银发经济新动能

“冬天去海南避寒,夏天到河北、东北避暑,每年出去旅游两三趟,晚年生活越来越精彩!”9月14日,刚结束12天东北之旅的徐州老人张阿姨,正拿着旅游照片和老朋友们分享见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像张阿姨这样追求“悦己型”消费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的消费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跨越,为银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老年旅游市场的火爆,正是徐州银发消费潜力释放的生动体现。记者从我市多家旅行社了解到,2024年以来,60岁以上游客占全部订单的比例超过60%,老年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针对老年人旅游需求特点,旅行社适时推出“旅居养老”“家庭同游”“慢节奏观光”等特色产品,并联合周边城市开通银发旅游专列,提供全程医护陪同、无障碍设施保障等服务,进一步激发老年旅游消费潜力。

除了旅游消费,老年教育消费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徐州以13所老年大学为核心,构建起“市级示范、县级主干、镇街补充”的老年教育体系,开设水粉画、书法、声乐、健康养生、信息技术使用等多元化老年课程,部分热门课程更是“一座难求”。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带动了文化消费增长,成为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8岁的刘秀兰老人是老年大学水粉画班的学员,她经常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社交平台,不仅收获了全国网友的点赞,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前退休后总觉得生活没意思,上了老年大学才发现,原来晚年生活可以这么充实,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找到了乐趣。”刘秀兰说。

线上消费也成为徐州银发群体的“新习惯”。在年轻人购物节热情逐渐降温的同时,大批的老年人正积极加入“网购大军”。与此同时,便捷化、智能化的健康产品,正成为银发消费的新刚需,推动老年消费市场向品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以前总觉得网购复杂,跟着儿女学了几次后才发现,手机上点一点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还能送货上门,比去超市方便多了!”72岁的陈阿姨说,前不久在直播间购买的电动起身辅助器,就是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力气小也能轻松使用,坐起来、站起来都很安全,对我们老人特别友好。”现在,她不仅自己网购,还会帮邻居们下单,成为社区里的“网购达人”。

为了更好地服务老年消费者,电商平台乃至电子产品也针对性地优化服务体验,推出大字号界面、语音搜索、“一键下单”、上门退换货等适老功能,让老年人轻松享受数字消费便利。

银发潮涌,彭城焕新。徐州银发消费市场已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未来,徐州聚焦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将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释放银发经济潜力,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夕阳红成为动人风景,更成为澎湃的经济新动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