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信 /正文
稻香·羽韵·果甜 江苏亭湖沃土绽放“共富之花”
2025-09-16 09:10 来源:亭湖发布 作者:韩笑

金秋九月,南洋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稻穗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厂房中机器轰鸣声不绝,果园里硕果压枝、清香四溢。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南洋镇积极探索产业引领与跨村联建的发展新路径,逐步形成以特色农业延链强链、村企联动共建赋能、农旅融合提质增效为核心的致富新格局。

在才堂村,一粒稻米正经历从传统种植到产业化生产、品牌化运营的美丽蜕变。丰溢良之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大米加工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金黄饱满的稻谷经过筛选、碾米、分离、色选、抛光等二十多道工序,最终变成晶莹剔透的优质大米。“今年我们完成了技术改造,加工和包装生产线全部升级,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大米加工量提升3倍。”公司负责人孙靖宇介绍,今年1—8月份,稻米销量已突破1.6万吨,实现开票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

 

 

良之泉稻米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从源头到终端的全产业链布局。“我们依托才堂村扎实的稻米种植基础,构建起‘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种产销合作体系,实现种植、烘干、加工、销售全环节贯通。”孙靖宇口中的稻米产业链正是南洋镇打造“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链的生动缩影。

 

为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南洋镇在兴洋线两侧开展粮食生产试点,形成6万亩稻麦种植规模,惠及7个村、约1600户种植户,建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3个、粮食烘干主体13家、大米杂粮初加工中心2家。成立粮食收购主体10家,搭建电商平台10个,设立线下销售网点20处。

 

 

走进龙庙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羽毛气息。这个以羽绒加工闻名的专业村,如今已成为南洋镇的产业明珠。“分绒机通过鼓风机的作用,将原毛高效分离为羽绒、毛片、毛杆和杂质。”吴玉登羽绒厂销售员董茂祝指着高速运转的机器介绍道,工厂日均加工鹅毛鸭毛原料2吨,产出半成品两三百斤,年销售额1200余万元。

 

 

“龙庙村目前有4家羽绒厂,带动2000多名村民从事羽绒收购,村民年人均增收超过2万元。”村党总支书记孙兵说,从20世纪60年代末“小货郎”肩挑货担收羽毛,到如今建成规模化羽绒产业集群,龙庙村六十余年的奋斗历程,让产品畅销全国8省1市。羽绒产业成为南洋镇又一张闪亮的“金字招牌”。

为推动羽绒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南洋镇创新村企融合模式,以龙庙村为核心,打造“羽绒工匠”品牌试点,建设羽绒工匠展览馆。同时联合周边村庄,规划建设羽绒全链条产业园。“我们将通过招商引资,支持企业引进先进工艺设备,提升产能和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条。”南洋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月青村众享家庭农场里,阳光透过繁茂的桃叶,在套袋的果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市民陈骁轻轻解开纸袋,圆润的桃子顿时散发出诱人的甜香。“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这里的桃子个大形正色好,咬一口汁水饱满,我们每年都来采摘。”依托“亭想”牌桃梨的知名度,众享家庭农场顺势而为,开发农耕研学、采摘体验等项目。每逢节假日,游客总是络绎不绝,孩子们在这里亲近自然、体验农事,欢声笑语回荡在果园间。

 

 

近年来,基于“亭字头”特色水果种植,南洋镇打造月青田园综合体产业联盟党建示范点,深度融合农耕研学、近郊短游,为周边居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近300个,带动村集体及村民持续增收。

南洋镇还以农旅融合为引擎,通过洋湾村特色民宿项目联动高校资源,成功承接盐城工学院乡村振兴研学活动。将田园观光、水果采摘、农事体验等纳入短途旅游线路,深化“农旅+非遗”“农旅+研学”“农旅+康养”等多元业态,持续提升农旅产业层次,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如今,全链条延伸的粮食产业、规模化崛起的羽绒加工产业、多业态融合的农旅经济,不仅让南洋镇迸发新活力、让村民捧起“金饭碗”,还构建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共同富裕新生态。“我们将继续坚持‘产业引领、跨村联建’核心路径,科学谋划产业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健全联建机制,全力打造区域特色发展新样板,让‘共富之花’在南洋沃土上绚烂绽放。”南洋镇相关负责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