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信 /正文
跟着“苏超”去读城|连云港VS扬州,“盐帮德比”串起的是千年文化“咸”缘
2025-08-28 21:4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者:

海风轻拂,掠过连云港灌西盐场那广袤无垠的万亩盐田,盐粒闪烁的微光中,似有汉代煮海制盐的古老印记若隐若现;古运河悠悠,穿扬州城蜿蜒而过,水波荡漾间,仿若仍回荡着昔日漕船运盐时那激昂有力的号子声。

8月31日,备受瞩目的“苏超”第10轮赛事即将激情上演,连云港队将坐镇主场,迎来与扬州队的巅峰对决。这场比赛,不仅是一场热血沸腾的足球盛宴,更是两座因“淮盐”而紧密相连的城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又一次深情对话。

一灶一船,盐脉织就千年产销网

“连云港煮海为盐,扬州运销天下”,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是两地关系最鲜活的注脚。站在连云港海州区汉代盐灶遗址旁,考古队员发掘出的2100年前盔形陶器内壁,仍凝结着泛着微光的盐晶;而数百公里外的扬州东关街,唐代盐袋上的火漆封缄完好如初——两件文物跨越时空,构成了淮盐文化最早的“产销对话”。

连云港自古便是淮盐的“白色粮仓”。明代时,板浦盐场年产盐量达40万石,占淮北盐区总量的近一半;1933年,猴嘴盐坨储盐量突破7.5万吨,借陇海铁路之便,雪白的盐粒直抵中原腹地。这里的盐滩上,碎陶片嵌在土层里,盛过华夏文明最早的海盐结晶;盐河粼粼波光中,依稀可见明清盐船的帆影,3000年前的制盐灶坑,早已将“盐脉”深植于此。

刮盐
清末民初淮盐支盐筑装

而扬州,恰是这抹“雪白”走向全国的“水上门户”。古运河穿城而过,如青罗带般串联起水网,来自连云港的盐粒乘漕船而来,在码头“盐船过闸,三日不绝”的盛景中,涌入鳞次栉比的盐仓。清代《两淮盐法志》记载,彼时扬州年转运淮盐达1.4亿斤,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近半数产自连云港滩涂。当扬州盐商在大宅中点数银两,叮当声里既有连云港滩场的霜盐滋味,也流淌着古运河的桨声。

盐税更将两地命运紧紧捆绑。明清时期,两淮盐税占朝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连云港盐民缴纳的“灶课”与扬州盐商缴纳的“商课”,如同钱币的两面,共同铸就了“两淮盐赋甲天下”的传奇。如今赛场上球员的协作奔跑,恰似当年盐民煮海、盐商运销的接力,延续着这份千年默契。

一文一味,盐韵浸润双城文化魂

淮盐早已超越“调味品”的属性,成为滋养两地文化的“甘露”。在连云港花果山,吴承恩笔下“海边淘盐”的场景鲜活灵动,盐民劳作的质朴融入《西游记》的奇幻想象;扬州个园内,盐商黄至筠用盐水筑造的“四季假山”巧夺天工,盐的“坚韧”与园林的“雅致”完美融合——一刚一柔,皆是对生活的诗意雕琢。

连云港花果山
扬州个园

文学名著里,更藏着两地深厚的“盐缘”。《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奢华场景,背后藏着曹雪芹祖父曹寅的身影——这位两淮巡盐御史,既督管连云港盐场的生产,又常驻扬州盐运司衙署,两地盐业的鼎盛,为这部经典提供了丰厚生活底色。《水浒传》里的英雄豪情,源自施耐庵在白驹盐场(今属盐城大丰区)目睹的盐民起义,而这份豪情,与扬州盐商园林中镌刻的“侠义”匾额遥相呼应,勾勒出时代的精神图谱。

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
扬州清曲

艺术领域,海州五大宫调与扬州清曲的“同源异流”,是盐运文化催生的结晶。连云港的海州五大宫调,腔调清丽婉转,多取材于“晒盐”“挑盐”的劳作场景,满是山海气息;扬州清曲则细腻柔婉,擅长描绘运河商旅的离愁别绪。明清时,漕船艺人沿盐运水道穿梭两地,让两种艺术相互借鉴,最终形成“同含江淮韵,各有盐场情”的独特风格。

连云港豆丹
扬州狮子头
扬州文思豆腐

饮食更是两地“盐缘”的诚实信使。连云港盐场的海盐炝拌技法,最大程度保留食材本味,当地特有的美味豆丹,因海盐调味更显鲜香;扬州文思豆腐刀工精妙,一撮淮盐便提鲜增香。如今,两地厨师联合开发的“海盐狮子头”,将黄海海盐的咸鲜与扬州狮子头的醇厚融合,让“盐的交响”在舌尖绽放——当蟹粉狮子头与凉拌八爪鱼同席,当千层油糕叠在紫菜饼上,鲜咸相逢间,是两城文化的温柔碰撞。

一赛一城,千年盐缘续写新篇章

当“苏超”的哨声在连云港主场响起,这场赛事早已超越“体育竞技”的范畴,成为两地激活千年盐脉、推动协同发展的新契机。

位于连云港的江苏淮盐文化博物馆
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如今的连云港淮盐文化博物馆,用全息技术还原“八卦式盐田”,游客仿佛能穿越回古代盐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借数字孪生技术重现“盐船过闸”盛景。更令人瞩目的是,两地联合打造的“淮盐数字档案库”,已收录436件明清盐务文书,详细记录苏北盐区的管理变迁与生产历程,为研究淮盐文化留存珍贵一手资料。

产业融合中,两地的合作更显鲜活。连云港研发的保健盐、美容盐,与扬州漆器、剪纸等非遗技艺结合,诞生“盐韵文创礼盒”,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跨区域研学线路“从盐滩到盐商”,串联起连云港板浦古镇与扬州个园,让更多人走进“淮盐故事”。

赛场上,连云港队的硬朗风格,恰似黄海盐滩的坚韧;扬州队的灵活战术,宛若古运河水的灵动。当球员身影划过草场,犹如古盐船队千里万里的星光;看台人声如潮,仿佛山海之间千年万年的回响。此刻的赛场,不再是“隔阂”,而是“纽带”——就像当年的盐运水道,让连云港这位“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与扬州这座“长江运河交汇城市”,再次彼此成就。

终场哨响,比分已不再重要。从汉代盐灶的火光到“苏超”赛场的灯光,从运河漕船的桨声到绿茵场的呐喊声,连云港与扬州正以体育为媒,让千年盐韵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盐会结晶,船在破浪。跟着“苏超”读城,读的不只是一场比赛,更是两座城跨越时光的相知相守。未来,这曲“连扬交响”,还会在更多领域奏响更精彩的篇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