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潮起潮落间激荡着盐城向海图强的雄心壮志。
从“靠海吃海”的传统智慧到“科技兴海”的现代实践,盐城在海洋经济的蓝色赛道上加速崛起,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渔业等九大产业拔节生长,锻造蓝色增长极。
作为江苏沿海发展的前沿阵地,盐城正以破浪前行的姿态,在蓝海深处耕耘未来。
蓝绿交融
日前,我国首个搭载气象雷达的海上升压站,在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现场完成安装,实现海洋气象精细化监测与海上风电场高效运行的协同应用,为海上清洁能源开发提供新模式。
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国目前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7月初首批机组成功并网,为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集聚国家能源、华电、国电投、华能、大唐、华润等“五大六小”所有新能源开发央企。截至今年6月底,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62.37万千瓦,约占全省一半、全国八分之一、全球百分之七。
盐城不仅有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还是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从整机到零部件,盐城基本构建起完整的风电装备产业链,风电装备规上企业数量达47家,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
绿能涌动、优势叠加,随着绿色集群加速崛起,一场更为深刻的绿色变革在这里展开。
勇当“碳路先锋”,盐城先行先试建设零碳园区。
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分别立足“绿电+新型电力系统”“绿电+氢能”“绿电+冷能”,构建差异发展、互动并进的良好格局,勾勒零碳未来的清晰轮廓。
目前,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已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大丰阿特斯、凯金新能源、宁德时代3家企业入选省绿电直连供电试点。
耕海牧渔
深耕“蓝色粮仓”,现代渔业产业链勾勒“海上牧歌”新图景。
从盐城港滨海港区登船,向蔚蓝深处进发。在离岸45千米的茫茫大海中,一座白色“城堡”巍然屹立。
作为江苏省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滨海县陶湾海洋牧场“陶湾一号”,集成水下监测、自动投饵、智能洗网等先进设备,构建起完整的深海智能化养殖系统。不久前,首批5万斤岱衢族大黄鱼苗顺利投放。
“我们创新采用‘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在陆基冷水鱼养殖基地培育优质鱼苗,待生长至适宜规格后转移至海洋牧场进行生态养殖,融合陆基环境可控与海洋空间广阔的双重优势,实现从育苗到成鱼的全周期科学管理。”陶湾海洋牧场负责人介绍说。
“躬耕”万顷碧波,“放牧”蔚蓝家园。作为海洋大市、农业大市,盐城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海洋渔业,打造现代“蓝色粮仓”。
“大丰东沙紫菜”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我国首个海藻类地理标志产品;响水三圩盐场创成全省首个以海水养殖为主的国家级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示范区;东台光亚公司建成海水工厂化养殖车间22万平方米,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
全市现有海水养殖面积60多万亩,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海水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滩涂潮间带增养殖、近海筏式养殖和深远海养殖等多层次、立体化养殖模式。海水池塘“虾蟹贝”多营养层级养殖面积22万亩,占全市海水养殖34.9%、占全省海水池塘养殖60%,亩效益超5000元,逐步成为江苏省海水养殖的新高地。
科创驱动
逐梦深蓝,科技为舟。
射阳艾吉斯特缆打破国内脐带缆依赖进口的局面;
盐电阀门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研发的“3500米超深海水下生产系统球阀”填补国内空白;
大丰挪世航力依托全球领先的船舶风力辅助推进技术,建成国内首个旋筒风帆专业制造基地;
…………
在探索深蓝的征途上,盐城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实现发展新突破。
海上风电的崛起离不开深海中传输能量的“动脉”。直流海缆传输远、损耗小、载流大,是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他们联手国家电网科技部,已攻关±500kV柔性直流海缆。从±160kV、±200kV、±320kV、±400kV,再到±500kV,中天实现直流海缆技术的“五连跳”。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聚焦风电机组的质量与安全,国家风电设备检测中心可以完成高低电压穿越、电网适应性等30余项核心指标的全场景测试。构建的“检测—分析—治理”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对叶片裂纹、轴承磨损等缺陷的微米级检测,精准定位失效机理,为风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追风之路,亦是创新征途。金风前沿技术(盐城)研究院深耕长柔叶片流固耦合研究,致力于优化叶片空中姿态以提升风能捕获效率。
“经过技术验证,研究已初见成效,可将80米以上叶片机组年发电量提高1%至3%,为风能利用效率的提升开辟新路径。”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区域科技创新负责人单毅介绍。
于细微处精研,在效能上突破,科创平台尽显追风逐浪的创新锐气。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海洋产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8家,组建涉海科研基地30多个。
潮涌黄海,梦起深蓝。盐城正以破浪之势,驶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