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信 /正文
向海而兴 江苏射阳加速“蓝色崛起”
2025-08-20 09:00 来源:射阳发布 作者:吴杰婷

黄海之滨的射阳,潮涌激荡。放眼广阔海域,蓝色经济正“多点开花”:深耕“蓝色粮仓”,现代渔业产业链勾勒“海上牧歌”新图景;激活“蓝色动能”,新能源产业奏响“向海而兴”最强音;守护“蓝色家园”,生态保护绘就“人海相依”美画卷……

“打造海洋经济增长极,坚定不移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刚刚召开的县委十六届七次全会深刻指出。从“耕海牧渔”的百年传承、到“向海图强”的当代奋进,射阳这片土地始终与海洋相伴共生,如今正以澎湃的活力奏响“蓝色崛起”的激昂乐章!

 

 

耕海牧渔

“蓝色粮仓”丰盈充实

现代化港口吞吐不息,海洋牧场破浪而生,冷链物流车鱼贯而出……放眼鹤乡大地,传统优势产业正不断焕发新生机、迸发新活力。

走进黄沙港镇,咸湿的海风裹挟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焊花飞溅、车水马龙……总投资超61亿元的省重大项目——渔港二期项目如火如荼推进中,其中16座突堤码头已投入使用,可同时停泊四艘渔船作业。“锚定‘全国一流智慧渔港’目标,我们正加快实现卸货、加油、加冰全自动化作业,打造可泊船3000艘、年卸货60万吨的国际现代化大渔港。”黄沙港镇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天下渔场、鲜活射阳,射阳县经略海洋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现实基础。依托107.8公里长的海岸线、全省第一的海域面积,射阳人民百年来耕海牧渔、踏浪而歌,走过了以捕为主、捕养并举的渔业发展历程。近年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射阳县全力推进国家级现代海洋渔业产业园建设,努力突破制约海洋渔业发展瓶颈,持续奏响一曲“向海要粮、向海图强”的奋进之歌。

 

 

向深海要效益,海上建起“良田”。近日,全省首座风光渔一体化半潜式海洋牧场——射阳龙源海上牧场“国能黄海1号”项目正式启动水下联调测试工作,采用风光渔一体化模式,为全省海洋牧场建设树立了新标杆。“项目总长53米、宽24米、养殖水体不小于1万立方米,巧妙融合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在同一片海域可同时收获能源与渔业产品,大幅提升海洋经济产出效益。”项目负责人表示。

 

 

往岸上提效能,打造全产业链。“申江1号”中华绒螯蟹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建成黄沙港现代水产种业产业园、全省首艘海上加工船完成工程量的50%……射阳县以全链思维谋发展,打造渔港经济区“一核、一带、三区”功能布局,初步形成集水产苗种、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捕捞、淡水养殖、水产品加工、渔用饲料等于一体的现代渔业产业链条。如今,年产大闸蟹苗、海蜇苗占全国市场70%、50%以上,渔业经济总量达130亿元,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位,“蓝色粮仓”不断夯实。

 

向海揽风

“蓝色动能”愈加澎湃

黄海之滨,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如一条灵动的绸带,不仅舞出了鸥鸟翔集的诗意,更鼓荡起发展的澎湃动能。当海风掠过滩涂,一排排银白色风机叶片便如巨鹏振翅,将无形的风能转化为点亮万家的电流——这是射阳县风电装备产业的生动剪影,也是城市向海图强的鲜活注脚。

 

 

5100平方公里的海域,藏着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7.6米/秒、远海约8.0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3000~3600小时,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家底”最好区域之一。乘风起、共潮生,中车、亨通、远景等33家央企及行业龙头纷至沓来,建成海上风电项目70.65万千瓦,形成集“资源开发—装备智造—科创研发—检测认证—运维服务”为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全县新能源年发电量达37亿千瓦时,风电产业规模正加速向千亿级规模攀升。

 

 

一连串亮眼的数据背后,是一系列高水平的技术突破:相继下线全国首台“碳中和”大兆瓦海上智能风机、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风电机组、全球首款搭载自制全集成传动链海上大型风机、国内首支可循环回收热固性树脂叶片,CQC全尺寸叶片试验台项目全面竣工,远景射阳250MW/500MWh独立储能电站获评2025储能应用创新典范TOP10……

“蓝色动能”十足,成为拉动射阳县经济增长的“强引擎”。面向未来,射阳县正将做强海洋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以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十大海洋产业体系,擘画更为广阔的海洋经济蓝图。

 

 

走进海上平台管桩智造项目施工现场,3座标准化厂房主体建设已经完成,将搭建两条年产10万吨钢管桩与8万吨海上光伏平台生产线,产品可满足200米水深的海上作业需求。“作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海上平台管桩智造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弥补长三角高端海工装备制造的产能缺口,每年可承担东海风电项目超20%的基础管桩需求,预计带动周边配套企业年产值实现超5亿元。”海上平台管桩智造厂房项目现场负责人陈浩介绍道。

 

人海和谐

“蓝色家园”共生共荣

“今天这片海域的浒苔差不多清干净了,收网回家喽!”傍晚的黄沙港,渔民张道清和队友们驾驶着渔船靠岸,船舱里满载而归的浒苔,将由海之润船舶服务有限公司统一收购。今年以来,该公司新建的处置项目已将近两万吨浒苔“变废为宝”,加工产品畅销保健品、海参饲料等领域,蹚出了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

 

 

曾几何时,每年夏天汹涌的浒苔给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带来诸多挑战。如今,射阳县在全省率先探索浒苔资源化利用路径,与企业合作新上浒苔资源化处置项目,让昔日令人头疼的“海上绿潮”变身为生态财富,以智慧和行动诠释着对海洋生态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守,更为全国浒苔治理提供可复制的“射阳方案”。

 

 

要用海,先养海。立足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近年来,射阳县还通过严格的伏季休渔制度、苗种增殖放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入河(海)排污口整治等措施,全方位筑牢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到实处。今年以来,完成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全流域巡查41次,开展湾滩巡查163次,全县1308个入河排污口已整治完成1242个、43个入海排污口实现“应备尽备”,春季近岸海域海水优良面积比例达到100%,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

 

 

如今,沿着海岸线前行,曾经因互花米草入侵而萎缩的湿地滩涂,经系统修复,重现盐蒿遍野、鸥鸟翔集的盛景;无人机巡航监测海岸线生态状况、水质监测浮标全面记录海洋各项指标、大屏监管系统及时精准分析处理数据,人机协同织就严密“生态保护防护网”;“北纬33度最美海岸线”上,鱼眼看世界、海鲜大卖场、湿地之光等一个个景点串珠成链,实现海洋经济与文化旅游交相辉映,令黄海湿地这片美丽湾滩越发光彩照人……从“靠海吃海”到“养海致富”,射阳县正以扎实行动书写着“人海和谐”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