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在承载着粮食安全重任的沃野上,科技赋能、向海图强、改革破冰的壮阔图景正徐徐展开。
当盐都区郭猛镇发出全市首张土地延包不动产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全省延包数字化改革提供样板;当全省首个海上移动工厂在波涛间锚定深蓝梦想,盐城农业正以“挑大梁”的担当,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3条市级重点产业链规上开票销售增长11.44%。
在亭湖区盐东镇五星·新建粮食生产综合服务中心,一块巨大电子屏犹如农田的“智慧大脑”,实时显示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气象预警等关键数据。“足不出户,农田动态尽在掌握。”中心负责人严超介绍,依托田间的农情传感网络和物联网技术,这里构建农田信息立体感知系统,对生产全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分析。
紧盯粮食产量目标,积极推进5个部级粮油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建设,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提升单产。据统计,全市夏粮总产达52亿斤,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油菜高产竞赛中,盐城市示范方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冬油菜单产第一。今年,全市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当前苗情长势总体较好;加快推进10.3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基地建设。
日前,射阳怡美海上工厂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将打造全省首艘集海产品海上加工、冷链加工及捕捞产销一体化的海上加工船,是全省首个海上移动工厂。该项目不仅创新海产品加工与供应模式,还将助力射阳巩固“蓝色粮仓”地位,推动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向华东最大水产交易中心目标迈进。
今年7月,射阳龙源海上牧场“国能黄海1号”正式启动水下联调测试,同时滨海县积极探索通海型养殖工船建设。盐城市政府与省农业农村厅、省沿海集团共建蓝色种业黄海实验室,探索打造黄海区域“水产种业硅谷”。
今年以来,全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链、农产品品牌建设,上半年3条市级重点农业产业链规上企业开票销售283.59亿元,848家加工企业营收突破500亿元;区域公共品牌“盐之有味”获评“江苏行业名牌”,12个品牌入选江苏省品牌目录;新签约、新开工、新竣工、新达产亿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65个、37个、24个、19个。
几日前,在东台嘉满仓现代农业科技公司的“番茄工厂”内,100多名种植大户屏息凝视——一台绿色造型的机器人在植株间平稳移动,机械臂精准定位花蕊完成授粉。每小时1500平方米的高效率,引得众人惊叹不已。“过去人工点花一天累弯腰只能完成半亩,现在机器人‘上岗’后,成本降了、果子更匀称了。”种植大户的感慨道出变革核心。
随着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今年以来,西伏河农创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草莓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中心、省农科院盐都草莓产业研究院先后落户。盐油杂11和苏啤8号获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4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审和省审。
自从郭猛镇、盐东镇发出第一份不动产权证,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级和省级试点有序推进,11个镇启动开展市级试点。指导各县(市、区)编制2025-2030年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规划方案,3个县(市、区)入选全省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第一批整县推进地区,实施农技人员“三心服务”行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盐城路径愈发清晰。
暮色中的港口,养殖工船的灯火倒映海面,与西伏河农创中心的电子屏遥相呼应;盐都草莓研究院的恒温箱里,脱毒苗正舒展新叶;郭猛镇新确权的农田里,秋虫鸣唱伴着智能灌溉系统的轻响。当传统农事与现代科技在黄海之滨交融,盐城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正迸发澎湃动能,金秋的丰收已蓄势待发,更壮阔的产业浪潮正奔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