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信 /正文
‌江苏盐城:淮剧小镇湿地起,古村新韵唱非遗
2025-07-03 09:42 来源:中共建湖县委宣传部 作者:崔寿伟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的晨曦已悄然点亮了水乡的轮廓。蜿蜒的水道如碧绿的丝带,轻舟划过,惊起一群白鹭,它们翩跹起舞,仿佛是这片灵动湿地最纯真的乐符。就在这片水网纵横、生态优美的画卷旁,坐落着一个名为沙庄的小镇。这里,青砖黛瓦的古村落静静伫立,与远处的芦苇荡、近处的清波倒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村落古韵悠长与湿地自然生态之美相得益彰”的绝美图景。然而,沙庄的“新景”远不止于此。近年来,依托这片独特的地理与文化土壤,沙庄华丽转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淮剧小镇”,一曲曲悠扬的淮音袅袅飘入湿地深处,为这片古老土地注入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新时代“戏”象之歌。

建湖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全景图

淮水岸边,一曲乡音传百年

要理解淮剧小镇的今天,必须回溯那流淌了二百余年的淮音历史。淮剧,诞生于江淮之间,发源于这片水乡沃土。历史上,这片因水而兴的圩田之地,既是鱼米之乡,也是文化交流的天然舞台。水道通联四方,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也孕育了独特的地方艺术。淮剧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吸取了民间小调、香火戏、酬神戏等养分,逐渐形成了质朴生动、贴近生活的艺术风格。

其唱腔,或高亢激越,如泣如诉,能将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或委婉细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来家长里短。其剧目,多取材于百姓生活、历史传说,如《白蛇传》《吴汉杀妻》《女审》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间烟火气。其表演,虽不似京剧那般程式化繁复,却有着独特的韵味,一招一式,唱念做打,都饱含着演员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角色的热爱。

2008年,淮剧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其传承与保护责任的郑重托付。在沙庄,淮剧早已深深融入了当地百姓的血脉。老一辈人,能随口哼唱几句淮调,能讲出许多淮剧里的故事;年轻一代,虽然面临更多元的娱乐选择,但对淮剧的认同感依然存在。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淮剧小镇的诞生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淮剧小镇远景

从沙庄到淮剧小镇的蝶变

沙庄,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村,曾是淮剧重要的流传地。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许多古村面临着空心化、文化流失的困境。如何让古村焕发新生?如何让淮剧这颗古老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生根发芽?建湖县政府和民众开始探索一条独特的路径——打造淮剧小镇。

这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一场深度的文化植入与活化。小镇的建设,充分尊重了沙庄原有的肌理和风貌。修缮古老的民居,保留斑驳的墙壁,让历史的痕迹得以留存。同时,新建了现代化的淮剧传习所、沙庄戏苑、淮剧文化博物馆等设施,为淮剧的传承、展示和交流提供了专业的平台。沙庄戏苑,便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舞台上。建湖县淮剧团的演员夏诗雅和夏荣,正在为即将开始的排练做着准备。夏诗雅身姿轻盈,眼神专注,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夏荣则沉稳大气,声音洪亮,尽显老生之风范。他们身后,是戏苑外那片波光粼粼的水塘,倒映着飞檐翘角的屋檐,传统与现代,艺术与自然,在此刻完美交融。

淮剧小镇的“新”,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文化的活跃度上。如今,在小镇的任何一个角落,你都有可能邂逅一场“不期而遇”的淮剧演出。村头的空地上,几个淮剧爱好者围在一起,咿咿呀呀地吊嗓子;古戏台的傍晚,县淮剧团或民间社团的演员们,会为村民们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演出。演员们全情投入,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间尽显功底。那激昂的唱腔、婉转的曲调,伴随着锣鼓点,回荡在小镇的上空,穿透了时光的尘埃,也穿透了游客的心房。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仿佛回到了儿时在村口看戏的欢乐时光。游客们则新奇地记录着这一切,手机镜头里,是演员专注的侧脸,是台下老人满足的笑容,是远处湿地里摇曳的芦苇。这已成为淮剧小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淮剧小镇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巧妙地融合了生态保护与非遗传承两大主题。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淮剧诞生的摇篮,更是今天淮剧小镇最宝贵的生态资产。近年来,建湖县政府深刻认识到,保护好这片湿地,就是保护好淮剧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

一方面,通过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也为淮剧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体验创造了宜人的环境。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看戏,更是为了体验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他们漫步在湿地公园的栈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鸟鸣蛙叫,然后走进小镇,在古戏台前,感受淮剧带来的艺术熏陶。这种“游生态,赏非遗”的模式,让游客在身心放松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另一方面,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为生态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以非遗为主题开发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这些项目不仅让游客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了动手制作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商店应运而生,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增强了。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再对立,当村民从保护生态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们自然会更加珍视这片绿水青山。“这是我们戏里的背景,也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好它,戏才能唱得更久,日子才能过得更好。”一位经营民宿的老乡如此说道。

同时,建湖县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学校,孩子们可以学习简单的淮剧身段和唱腔;在社区活动中心,老人们可以重温淮剧经典。这些活动,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年轻一代的心田,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淮剧乃至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曲未终,新景正阔

如今的淮剧小镇,正以一种全新的“戏”象,向世人展示着它独特的文化魅力。清晨,湿地上的鸟鸣与小镇里的淮音此起彼伏;傍晚,夕阳下的古戏台与波光里的倒影交相辉映。这里,有历史的沉淀,有自然的馈赠,更有新时代的创新与活力。

淮剧小镇唱响的生态非遗之歌,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与创造性转化,更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它证明了,古老的非遗项目并非只能束之高阁,它们可以与现代化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甚至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越来越多的人,踏上这场探寻传统文化与生态之美相结合的精彩之旅。他们来到沙庄,听一曲淮音,赏一片湿地,感受那份宁静与悠远。他们见证着这座小镇在新时代的华丽蝶变,也期待着它未来的持续发展。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活态的文化地标,一个让世界读懂中国非遗、读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窗口。淮音袅袅,湿地悠悠,古村新韵,这画卷仍在徐徐展开,而这曲动人的“戏”象之歌,也必将唱得更远、更响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