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走进盐都区学富镇“莓”好时光亲子采摘园的玻璃大棚,一股清新瓜香扑面而来。抬头看去,一个个圆润饱满、翠绿油亮的小型西瓜,被结实的网兜稳稳兜住,如同灯笼般从一人多高的架子上自然垂落。
“这是我们在草莓下市后新试的招。”学富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花金顺介绍道。与传统种植不同,这些西瓜采用吊蔓栽培:每根藤只留一个瓜,360度晒足太阳,甜度自然高,病虫害也少。“1.5到2.5公斤的个头刚好适合游客采摘,咬一口,沙脆香甜。”
为保证“空中西瓜”的品质,大棚里藏着不少“黑科技”。“它们喝的都是‘纯净水’。”花金顺指着有序运转的自动化肥水一体化设备说,“河水经三级深度净化,检测水质已可比拟纯净水。”花金顺轻点屏幕,埋设在基质中的管道立即开始滴灌,“工作人员对西瓜A、B专用肥按照培育进程精准配比,每天定时、定量为西瓜输送‘营养液’。”这种精细化管控让西瓜享受“定制餐”,糖分积累更均匀。
这片“空中西瓜林”,是盐都区积极探索特色农业多元化发展、写好第十届国际草莓大会“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生动缩影。该大棚原用于种植草莓。草莓3月底下市后,8月底才能再次种植。空置5个月的大棚如何利用?
“草莓收完,正好利用空档期种一茬西瓜。通过‘莓瓜轮作’新模式,提高大棚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益。”花金顺算起经济账,“游客摘完草莓摘西瓜,体验更丰富了。一季草莓加一季西瓜,亩产可增收2万元左右。”
现场,该镇大同村村干部李立晶正认真学习“莓瓜轮作”新技术,她品尝了西瓜后,连连点头,“果肉沙脆香甜,而且个头不大,一次就可以吃完。”这种“莓瓜轮作”新模式,正成为盐都草莓产业的新引擎。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盐都草莓”坐拥1.3万亩种植基地,年产值近10亿元。借助第十届国际草莓大会的东风,盐都区持续拓展草莓产业链,通过“莓瓜轮作”等创新模式,不断拉长产业链条,让特色农业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