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江苏明月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陈列着海藻面膜、藻食记零食、海藻医用敷料等产品。谁能想到,这些备受青睐的海洋产品都来自海边滩涂上不起眼的褐藻。“我们把海带变成‘绿色黄金’,从提取海藻酸钠到开发高端美妆原料,一棵海藻能延伸出200多个细分产品。”日前,公司副总经理郭乃喜介绍。通过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企业成功攻克海藻多糖定向酶解技术,产品畅销日韩、欧美市场,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
这样的“点藻成金”在大丰并非孤例。在新能源领域,金风科技的大型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正源源不断输送绿电。大丰已集聚中国中车电机、中船重工双瑞叶片等5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从“叶片—齿轮箱—轴承”到“运维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占全国出口风电机组容量的近50%。总投资102亿元的阿特斯储能系统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企业创新的“金点子”,离不开政策“沃土”的滋养。在大丰经济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的孵化下,2023年落户的赛瑞美科半导体技术(盐城)有限公司正成为高端电子基板领域的破局者。这家聚焦AMB陶瓷线路板研发生产的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陶瓷基板凭借独特工艺,成功敲开比亚迪等行业头部企业大门,落户当年实现销售额3000余万元。其研发团队已布局14项专利,打破国外在高导热陶瓷基板领域的技术垄断。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组合拳”持续发力。大丰区精心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度培育链,今年计划培育6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60家高新技术企业及15家雏鹰、瞪羚企业。
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新能源科创园,金风科技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已成为创新高地,取得专利750余件,牵头完成4项国家级重点项目,攻克海上风机大型化轴承研发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园区负责人王卫华介绍:“我们和盐城工学院共建的新能源产业学院,每年为企业定向输送大批技术人才。”这种“研发在园区、转化在基地”的模式,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无缝衔接。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丰正探索“离岸孵化+本土转化”的新路径。丰山集团在上海设立离岸研发中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的钠离子电池有机电极材料项目,预计投产后年增销售收入2.5亿元。这种“域外育苗、本地结果”的模式魅力显现,已吸引20多个科创团队落户大丰,带动形成“研发在长三角、产业化在大丰”的创新协同效应。大丰科创园作为重要载体,2024年新入驻科技型企业15家,在孵企业总数达96家,正争创省级标杆孵化器。
从“一棵海藻”裂变出海洋生物产业,从“一台风机”带动形成千亿新能源集群,大丰区以“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生态为引擎,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更多“科技种子”正在生根发芽、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