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一头连着经济发展
一头系着百姓福祉
近年来
亭湖区精心打造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载体
以一系列创新举措
着力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动“家门口”就业从愿景照进现实
大数据助力“双向奔赴”
“之前在苏南务工,一直都顾及不到家里,特别希望能在本地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方便照顾家人。”前不久刚刚入职立铠精密(盐城)有限公司的南洋镇青墩村村民仓定奇十分开心,“现在能在‘家门口’就业,待遇也不错,还能陪伴家人,我很满意。”
今年年初,南洋镇人社专员王立建在入户排查时了解到仓定奇相关情况和就业意向,根据区人社局岗位用工需求表上的招聘信息,便将其推荐到立铠精密就职。“既要让企业招到需要的工人,更要让群众好就业、就好业,实现企业和求职群众‘双向奔赴’。”王立建说。
近年来,亭湖区创新“大数据+铁脚板”就业服务模式,组建就业服务团队,常态化深入居民小区、辖区企业和周边商户,开展就业供需调查,了解居民就业状况、技能水平和求职意向,以及企业用工需求、岗位要求等信息,精准建立就业大数据资源库,为求职者“量身定制”就业服务方案,并将各类招聘信息在各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滚动播放,为企业和群众架起就业供需桥梁。
全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按照五级分类法认真做好分级管理、个性帮扶,建立“一人一策”“一人一档”台账,利用江苏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核心数据在线分析、服务手段科学评估、就业路径精确向导。2024年,共调查劳动力信息19.8万人,走访用工企业、个体工商户1100余家,摸排企业用工信息3252条、零工需求信息1945条、求职者信息1126人,开展“家门口就业集市”84场。
技能培训为求职者插上“翅膀”
“针扎入布料时停下,抬起压脚,90度旋转布料,放下压脚继续车缝……”大洋街道海悦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内,缝纫老师用通俗语言和直观示例,细致演示安装缝纫针、穿针引线及调节针距等步骤,学员们围在身旁,全神贯注地学习,并不时提问,老师一一耐心解答。
家住大洋街道万泰时代城小区的王丽兰一直想找一份能兼顾家庭的工作。“听说这里免费提供缝纫教学,学成后就能上岗,我立即来报名参加。”王丽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技能培训是扩大就业增量、提升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区人社部门将有就业和岗位技能提升需求的人员列为重点培训对象,联合盐城技师学院举办立铠精密CNC技术骨干订单班,为企业后续发展储备技术人才;启动实施青年就业“强技行动”,联合盐城师范学院举办室内设计与装饰美工技能培训班;在各镇(街道)重点培养母婴护理员、家务服务员、家庭照护员、养老护理员和病患陪护工等家政服务技能人才……
“近期,我们还计划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围绕‘一老一小一患’等群体迫切需求的家政类服务,开展专题培训2000人次以上。”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说。
“宝妈”岗吸纳近千人灵活就业
记者在毓龙街道“零工驿站”采访时看到,“宝妈”王霞清点完成的手工花数量后,又领取了下一次的手工制作材料。“平时需要接送孩子,我每天来这里领一些手工活回去,有空就做。工作和孩子都可以兼顾,收入也可以。”王霞说。
作为全区首个“零工驿站”——毓龙街道“零工驿站”集信息推介、现场招聘、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公共服务于一体,为周边零工、居民提供“一站式”多元就业服务。
近年来,区人社局在辖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设置“宝妈”岗,并在每月就业集市上发布用工信息,“宝妈”们不仅可以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还可以将零活领回家,灵活的工作时间、弹性的管理模式,方便“宝妈”们兼顾工作和育儿。据了解,五星街道印汽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大洋街道海悦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毓龙街道“零工驿站”均设置“宝妈”灵活就业岗,已吸纳周边近千名“宝妈”灵活就业。
亭湖区以打造高质量就业先行区为目标,持续推动就业优先战略,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商业集中区、产业园区等处先后建成“家门口”就业服务站95个,其他各类就业服务载体25个。今年,还将继续新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个,进一步织密“15分钟就业服务圈”,书写就业服务从“最后一公里”到“零距离”的更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