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盐城环保科技城的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邢立群通过视频与研究生罗旭东探讨研究树脂课题,已是日常一项重点工作。而罗旭东则是南京大学环境学院2023级研究生,他通过“双向选择”进入该院研究生工作站,进行校外实践学习。在这里,他拥有双重导师——校内导师李爱民教授和校外导师邢立群,共同攻克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2021年,市、区两级政府及南京大学联合成立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共建协同培养工程硕士基地,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打造研究生工作站创新载体。学生通过“双选择、双导师、双课堂、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的“六双制”协同培养模式,在完成为期一年的在校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进入研究生工作站接受两年的实践实训与创新创业教育。
数据显示,这种协同培养模式成效明显,近几年,经该研究生工作站培养的70多名专业硕士共发表论文41篇,申请专利32件,授权16件。去年,工作站还获得“江苏省卓越研究生工作站”称号。“在研究院的实践经历,锻炼了自己的实操能力,对培养科研能力帮助很大。”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硕士汤海洋对此深有体会。
“‘进团队、进平台、进项目’是我们协同培养的施教路径,让培养对象以在校学生与单位准研究人员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工程设计和施工、园区与企业环境管理服务以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等。”该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生工作部主任陈向远介绍。
“目前,我院除了和南京大学开展协同培养外,还与河海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希望通过多校联动、扩面增量,争取每年招生30—40人,在基地总人数达100人,形成规模效应。”该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陈金干表示,下一步,将抓细抓实培养质量提升,使研究生实践教育考核优良性达90%,产出一批高质量毕业论文和发明专利。同时,将研究生在盐城创业就业列为办学成效的考量指标,力争30%的毕业生扎根盐城做贡献,支撑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
在企业端,工作站建设同样蓬勃发展。近年来,亭湖区众多企业策应新质生产力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需求,利用南京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高校与地方优质育人资源,构建专业化、体系化、规模化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与盐城工学院合作共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双方重点围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申报等内容开展交流合作。
“我们将依托‘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平台,在提高自主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为高校人才培养开拓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水平项目和高新技术,为环保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活力。”中创清源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李兵表示。
截至目前,亭湖区的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公司、江苏高精机电装备有限公司、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主体与相关高校合作,已建立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1家。
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宋正华近期忙着指导盐城工学院环境学院研究生陈超,主要进行智慧运维平台课题研发。如今,在亭湖区,经过严格筛选,一批专业过硬、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企业高管、技术骨干、研究院工程师等担任研究生工作站校外指导老师,全心全意为入站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培养高层次科研应用型人才。同时,学生将工程问题凝练为科学研究课题,帮助企事业单位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新产品开发。
“为了让入站的学生无后顾之忧,我们每月发放2500元的补助,并且包吃包住。”该公司数字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尹海滨介绍。
近年来,亭湖区给予财政专项补助,解决部分办学经费,免费提供研究生研学场所、人才公寓等,积极营造良好的研发和生活环境。各企事业单位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人才培养经费支持、进行表彰奖励等,激发人才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各研究生工作站在实践中建立并不断完善全过程质量管控和保障体系,紧扣入站训导活动、实践教育中期检查与结业考核等重点环节精准发力,加强全过程跟踪服务,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稳步提升培养质量。
“今后,我们将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不断加大服务力度,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入站研究生对亭湖区的认知和情感,为推进产教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刘红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