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响水浸润在希望之中。沿着绵延10公里长的西兰花大道一路前行,一望无际的银色小拱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棚内刚刚定植的西兰花长势喜人,静候着属于它们的丰收季。
小小的西兰花,依托规模化种植、科技化管理、品牌化经营,已然成为一方大产业。2018年,响水被授予“中国西兰花之乡”称号,成功注册“响水西兰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响水西兰花荣获全国西兰花产业第一张碳标签评价证书;2024年,响水西兰花被授予全国最具影响力蔬菜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目前,响水西兰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年产值近13亿元,带动近4万名农民就业增收,是名副其实的“致富花”。种出来,更要卖出去。在万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经过切割、挑选、清洗、冷却等多道精细工序,“沾泥土、带露水”的西兰花摇身一变,成为口感细腻的高端食材,即将打包出口日本、澳大利亚、欧盟、北美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公司自营5000亩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西兰花近20000亩,未来还将持续扩大基地规模,争取扩大到10000亩,为全面推广响水西兰花打下坚实基础。”公司董事长袁之川说。
作为响水最大的蔬菜出口企业,万银食品拥有自营出口权,两条生产线每天可加工160吨各种蔬菜制品,年产值约1亿元,其中,出口占比70%。
“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年产速冻蔬菜15000吨,包装出口10000吨,目前生产线已经全部投入使用。”袁之川介绍,2024年底,包装车间已通过HACCP与BRC审核,从今年开始常态化包装,并对外出口。
“土特产”如何成为乡村振兴之“钥”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前提。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土特产”不仅是地域特色的象征,更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金钥匙”。从零星种植到全国规模第一县,从“土特产”到国际市场的“金字招牌”,响水西兰花产业的崛起,不仅是一场农业生产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县域富民产业如何“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的深刻实践。
传统农业常常陷于“小而散”的困境,破局之法在于以全产业链思维重构产业生态。响水跳出单一生产环节的局限,将育苗、种植、加工、冷链、销售等环节串联成链,形成“从地头到餐桌”的闭环体系,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提升农业附加值、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乡村产业。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西兰花加工出口基地,并创新将西兰花茎叶加工为脆片、腌制品,实现“变废为宝”,不仅破解了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性,更让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者”升级为产业链“参与者”。
在农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让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既需要有立足“土特产”延伸产业链的思维,也需要有跳出“土特产”的视野。响水选择用科技与品牌为西兰花添色增彩,通过品牌溢价与科技降本的叠加,让“土特产”跳出低价竞争泥潭,成为市场“硬通货”。
过去种地看天,现在种菜看“链”。这“链”,既是产业链,更是共富链。响水将4万农民嵌入产业链,人均年增收超3.2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5%,让西兰花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农民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盐城市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好,特别是在特色农业方面潜力巨大。以“土特产”为“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盐城大有可为。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从优势中找特色,从特色中找亮点,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有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开辟新路径、塑造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