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304亿元,规上工业开票销售254亿元、同比增长19.6%,工业总产值276.04亿元、同比增长20.8%……一连串亮眼数据,彰显出盐城高新区在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建设上的坚实成效。今年以来,这片热土瞄准“产业超千亿、挺进五十强”的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发展障碍,以科技创新点燃增长引擎,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项目是发展的根基,盐城高新区把专业园区作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让产业发展更具集聚效应。按照“产业明晰、空间集聚、责任清晰、运营高效、考核精准”的原则,这里优化设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三个专业园区,通过出台专项实施意见,建立“内设机构+专业园区”联动机制,让园区运营效能大幅提升。
招商队伍的专业化是项目落地的关键。园区推行招商指挥长制度,由处级领导统筹产业研究与项目招引工作。通过“双向选岗、重新聘岗”优化重组6个专业招商局,下沉到各个专业园区专攻产业链招商。同时探索招商雇员制度,实行“基本工资+绩效薪酬”,让招商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迸发。市场化招商机制更让项目招引如虎添翼,高新产投公司的成立推动招商从政策激励转向市场化投资,10支产业基金为项目保驾护航。今年以来,巡鹰新能源、得丰光电等8个10亿元以上项目成功签约,源乾车载线路板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盐城高新区不断完善产创融合机制,让创新活力持续涌动。区科技局与高新区科技人才局合署办公,人员机构全部下沉,实现科技招商与创新服务一体推进,构建起“1+1>2”的创新工作体系。
在研发机构考评上,园区打破传统模式,将考核重点聚焦企业赋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这一改革让创新成果加速落地,上硅所等新研机构与远航锦锂、百固能源在固态电池、算力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盐龙湖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省重点实验室,超算中心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年度营收已近亿元。科技招商也亮点纷呈,全市首家科技招商公司应运而生,2000万元拨投联动专项资金精准发力,“科技局+园区+公司+基金”模式成功吸引53家“四有型”企业落户,“盐龙湖积分贷”等创新举措,为产业创新发展持续赋能。
轻装上阵才能跑得更快,盐城高新区打好赋能放权组合拳,为园区发展扫清障碍。园区细化权责清单,将40余项农业农村、信访稳定等非经济事务剥离给属地街道,让自身专注于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核心工作。同时建立人员、资金、项目“统分结合”机制,形成了分工明确、统筹推进的发展格局。
优良的营商环境能提供高效的服务。在行政审批方面,高新区行政审批局与盐都区数据局合署办公,政务大厅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专区,开通绿色通道。163类涵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等事项全部承接到位,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国家级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也顺利通过国家终期验收。借助“区政合一”优势,重点经济部门负责人双向任职,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壁垒,新组建的投资发展局实现项目推进“一门受理、全程帮办”,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激发人的活力,才能激活发展的动力源。盐城高新区聚焦队伍建设,让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在岗位设置上,75%的人员集中在招商选资、项目推进等经济一线。通过推行五级主管制度,实施政治激励与末位淘汰,2024年以来已有6人晋升、3人获进一步使用、1人降职使用,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
绩效激励机制让实干者得实惠,高新区绩效奖励基数高于盐都区直部门20%,还建立二次分配机制,向经济一线倾斜。专职招商人员专项津贴按季考核、按年兑现,彻底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单独设置的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评综合排名和规模体量占比,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干部使用挂钩。在2024年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盐城高新区排名跃升至83位,较上年前进10位,创下近年最好成绩。
从项目攻坚到创新突破,从放权赋能到激励实干,盐城高新区以“改革+创新”的双轮驱动,正朝着“产业超千亿、挺进五十强”的目标稳步迈进,书写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王敬国周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