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角地变身便民停车场 楼王镇莘野村小空间里的民生温度与治理智慧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0-30 17:26

近期,盐都区楼王镇紧扣区委、区政府部署安排,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依托特色产业和里下河水乡风貌,逐村分析村情特点,分类分步打造示范样板。聚焦莘野、花季园、公兴三个示范点,围绕农旅融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三个关键词,着力推动楼王城乡面貌焕发新颜、强村富民再谱新篇,展现了该镇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动实践。

而在三个示范点中,莘野村的探索尤为贴近民生——乡村振兴不仅要靠产业“搭骨架”,更需用便民服务“填血肉”,从解决村民最关心的日常小事入手,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户家庭。该村从村民“停车难”的痛点出发,用闲置边角地改造便民停车场,用“小空间”的巧变,书写了乡村治理的“大民生”。

路过莘野村中心路的村民,最近总会被两处新景象吸引:曾经堆着杂物、长满杂草的道路两侧废地,如今铺上了平整的水泥地,成了整整齐齐的便民停车场。阳光洒在崭新的地面上,不仅让“停车难”的老问题有了着落,更给村子添了几分清爽整洁的新气质。

“以前每到饭点,中心路上简直‘堵得慌’!”家住旁中心路的姜大叔回忆起过去,语气里满是无奈。莘野村近年来人气越来越旺,村民买车的多了,来访的亲戚、游客也常开车来,可村里没专门的停车区域,大家只能“见缝插针”:有的车歪歪扭扭停在路边,占了半条车道;有的堵在邻居家院门口,进出得小心翼翼;逢年过节更热闹,找车位得绕着村子转两三圈,还容易因抢车位闹点小矛盾。

更揪心的是安全——孩子路边玩怕被车碰,老人骑车得躲占道车,“就盼着村里有正经停车的地儿”。这些村民的“小事”,成了村两委记挂的“民生大事”。

“不能让村民再为停车犯愁,也不能浪费一寸耕地。”村两委在走访中发现,中心路两侧的几处废地长期闲置,有的是早年旧房拆除后留下的空地,有的是道路拓宽后剩下的边角区域,面积不大但位置关键,正好能解决中心路周边的停车需求。

确定选址后,村里没搞“一刀切”,而是先开了村民议事会:“这块地怎么改?停车线划多少个?周边种什么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定下方案——地面铺水泥保证平整,每个车位留足宽度方便上下车,周边种上易养护的植物,既实用又美观。施工期间,还有村民主动来帮忙:有的帮着清理地里的碎石,有的给工人送水,“这是咱自己的停车场,多搭把手心里踏实。”

更让人认可的是,村里不只改了中心路旁的两处废地,还顺着这个思路,把其他闲置角落也利用了起来:村南头的旧晒谷场改成了停车场,村北头的废弃坑洼空地填上后划了车位,一共建成4处便民停车场。“每一处都没占耕地,都是把‘不起眼’的边角料用活了。”村支书指着地图介绍,这些停车场加起来能停50多辆车,完全能满足村民日常和节日需求,真正做到“小空间解决大问题”。

如今再走莘野村中心路,往日“乱停车”的景象消失了:车辆整齐停在停车场里,路面宽敞通畅,老人骑车、孩子玩耍都没了顾虑;来访的客人进入村子后,很快就能找到空位,不用再麻烦村民出门引路。

“现在开车回家,到了就能停,再也不用绕圈了!”姜大叔笑着说,“早上起来在路边散步,看着整齐的停车场、绿油油的花草,心里特别舒坦。”

更暖的是村民间的互动:以前因停车闹过矛盾的邻居,现在会主动打招呼“你家车停哪了?”;谁家有客人来,邻居会提醒“南边停车场还有空位”。“这停车场不仅解决了停车问题,还让邻里关系更和睦了。”姜阿姨说,这些细微的变化,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村里在为我们办实事,日子越过越顺心”。

从闲置废地到便民停车场,看似简单的转变,藏着莘野村“以村民为中心”的治理初心。村两委表示,接下来还会继续“抠细节”,让便民举措覆盖更多生活场景,切实提升大家的居住体验与生活品质,让村子更宜居、日子更舒心。

“民生无小事,哪怕是一个停车位,也得让村民满意。”村支书说,未来莘野村还会继续挖掘“小空间”的大价值,“让村里的每一处角落都能服务村民,让大家住得更舒心、更有归属感。”

如今,夕阳下的莘野村停车场,车辆整齐排列,周边绿植随风轻摇,村民们散步路过时,总会忍不住多看两眼。这小小的停车场,不仅是村里的新景观,更是莘野村用心服务村民、打造宜居乡村的生动注脚——把村民的“烦心事”变成“舒心事”,日子才能越过越有奔头。

吴茜褚靖文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