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能力与执行力建设的初浅思考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10-08 11:39

“打铁必须自身硬”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再次强调的根本要求,这一重要论断精辟诠释了加强自身建设对于担负历史使命的极端重要性,为新时代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这句箴言如利剑之锋,直指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核心要义:基层纪检干部自身如何真正“硬”起来,进而有效推动基层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不负重托?这不仅是一道必答题,更是每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躬身践行的政治使命。在这一过程中,“能力”与“执行力”犹如锻造“硬核”品质所不可或缺的熔炉与铁砧,二者相互促进、彼此赋能,共同淬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既是履行好基层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的坚实支撑,也是推动基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力量基石。

能力是履职之基,彰显监督执纪的深度、精度与政治性

能力建设是基层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它并非简单的业务技能叠加,而是集政治能力、专业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于一体的复合体系。能力的“深度”,体现在对新型、隐性违纪违法行为的精准识别与有效查处;能力的“精度”,则表现为宽严相济、罚当其过,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政治能力培根铸魂筑根基。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本质是政治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履职,基层纪检干部要善于从政治高度审视问题,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监督执纪始终方向正确。这要求基层纪检干部必须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能够从日常所涉具体事务中发现苗头、从业务偏差中识别政治风险,做到见微知著、防患未然。

专业能力砺剑强技砺锋芒。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基层纪检监察任务也日趋繁重复杂,新型、隐性违纪违法问题不断出现,对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熟练运用党纪国法、精准把握政策策略、精通调查取证等业务本领,正是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的“金刚钻”。

例如,某街道纪(工)委在开展“纪审联动”工作中,聚焦集体土地征用、债权债务、承包上交等群众关切领域,重点审查收支合理性、程序完备性等问题。通过加强对集体资源管理、重大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精准审视程序合规与结果公正,展现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发现和研判问题的专业素养,为有效履职奠定了坚实基础。

群众工作能力连心惠民践初心。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深深植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意味着要善于倾听民声,从群众反映中发掘线索,依靠群众延伸监督触角,最终让监督成果真正惠及于民,这正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最生动的体现。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通过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激活基层监督“前哨”作用、推动监督与治理深度融合等举措,将群众工作能力建设落到实处,不断夯实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群众基础。广泛而扎实的实践表明,将群众路线贯穿监督执纪全过程,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种根本的价值取向。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凭借“铁脚板”深入一线,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依托群众雪亮的眼睛,织密基层监督网络,切实把监督效能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真实具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也为持续提升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质效指明了方向。

总之,能力提升是一个持续学习、深化实践、总结反思的动态过程。唯有将其内化为政治自觉和职业常态,方能不断夯实履职根基,推动基层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执行力是成事之要,体现纪律规矩的刚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执行力是能力转化为实效的关键支撑,是检验忠诚、衡量担当的试金石。对于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而言,强大的执行力直接攸关党纪与国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是维护公平正义、赢得群众信任的根本保障。

执行力体现为闻令而动的纪律性。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核心职责之一,是通过强化监督、精准执纪,为党在农村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扫清障碍、保驾护航。这要求其必须主动作为,以强有力的监督穿透政策落实中的“中梗阻”,以精准问责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这种坚实的监督保障,将政治忠诚与纪律刚性落实于行动之中,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保障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支撑。

在实践中,这一政治要求已转化为高效运转的监督机制。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接到上级指示或问题线索后,迅速启动“快速交办—限时反馈—跟踪督办”的闭环流程,确保任务第一时间落实。在专项治理、惠民政策监督等工作中,基层纪检干部做到当日领受、当日研判、当日监督,通过强化协同、直插一线等方式,现场发现并推动解决问题。这种闻令而动、立说立行的作风,不仅体现在重大部署的监督保障中,也贯穿于日常执纪的各环节,成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充分彰显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纪律刚性。

执行力体现为勇于斗争的战斗性。面对违纪违法行为和歪风邪气,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敢于亮剑、坚决斗争,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以实际行动捍卫纪律的严肃性。尤其在基层“熟人社会”的复杂环境中,这种斗争精神更为可贵,要求执行者既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也要有抵御干扰的定力,真正成为维护基层政治生态的中坚力量。

实践中,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已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查处集体“三资”管理、惠农资金发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微腐败”问题时,他们坚持原则、顶住压力,通过交叉办理、提级审核等方式破除人情干扰;在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中,敢于动真碰硬,对推诿扯皮、落实不力的行为严肃追责。这些做法展现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也体现出他们将纪律挺在前面、以行动诠释忠诚的政治品格,切实维护了纪法尊严和群众利益。

执行力体现为一抓到底的坚韧性。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顽瘴痼疾,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紧盯不放、久久为功,不解决问题决不收兵。执行不能虎头蛇尾,而要形成从部署到落实、从督办到问效的完整闭环,以实际治理成效回应群众期盼、赢得信任。

在实践中,这种坚韧性已转化为扎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在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惠民补贴发放等突出问题过程中,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不仅严肃查处违纪行为,还通过建立台账、定期“回头看”、开展整改评估等方式持续跟踪问效,推动完善制度,防止问题反弹。对于反复出现的作风问题,则坚持常态化督查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既抓苗头倾向,也重长效防治,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推动化风成俗。这些实践表明,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始终以结果为导向,将“钉钉子”精神贯穿监督执纪全过程,通过构建发现问题、严明纪法、整改纠偏、深化治理的工作闭环,切实提升了执行的穿透力和实效性。

强大的执行力,不仅源于清晰的指令和严密的制度,更来自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以及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过硬作风。

能力与执行力的辩证统一,锻造基层纪检监察过硬队伍

在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中,能力与执行力相互依存、彼此促进,共同构筑起“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是履行监督保障执行职责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能力是执行力的基础。没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作为支撑,执行力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履职过程中就容易陷入“想为而不会为”的困境,甚至导致监督泛化、执纪不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直面一线,问题复杂多样,必须具备精准运用党纪法规、深入开展调查核实、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专业素养。为此,各地通过业务轮训、跟案学习、模拟演练等方式,持续提升干部履职水平。例如,在查处涉及金融、工程建设等专业领域的案件时,通过专题培训、专家协作补齐知识短板;在监督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中,开展“点题式”培训,帮助干部准确把握政策边界与监督重点,为精准执纪奠定坚实基础。

执行力是能力的实践检验与价值体现。能力的价值最终要通过执行来彰显。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微腐败”、推动专项整治、化解信访积案等工作中,将制度规定与业务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效,并在执行中不断积累经验、反思不足,实现能力的迭代升级。例如,在开展营商环境监督时,通过“嵌入式”监督、“走访式”调研,不仅推动解决了一批梗阻问题,也深化了干部对市场主体廉政风险的理解;在推动以案促改过程中,组织基层纪检工作者参与案件剖析、制度修订全流程,既强化了案件查办的治本功能,也提升了系统治理思维,形成“以执行锻能力、以能力促执行”的良性循环。

因此,必须坚持能力建设与执行力锻造一体推进,将政治训练、实践锻炼、作风锤炼紧密结合,使二者统一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统一于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不懈追求。

作为党的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持续淬炼能力,强化执行担当,将“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落到实处。既要深耕纪检监察业务,成为精通党纪法规的“内行”;也要拓宽视野,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知识,构建多元知识结构,以适应监督实践日益复杂化的趋势。

锻造过硬能力、强化高效执行的终极价值,在于更好地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层纪检监察机关身处一线,责任重大,必须深刻把握能力与执行力的内在规律与时代要求,将其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核心任务常抓不懈。要通过持续的能力淬炼和执行力锻造,推动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将焕发出来的能力与干劲,切实转化为服务群众、促进发展、净化生态的实际行动,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全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潘黄街道纪工委智恒宏蔡政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