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环境美则民生安。近年来,盐都区始终深学笃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固废”处置为主阵地,纵深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奋力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垃圾中转站是连接垃圾前端收集与终端处理的关键节点,关系着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群众切身利益。日前,笔者来到城西环卫服务中心生活垃圾中转站,只见一辆辆满载生活垃圾的清运车依次驶入,经称重、分配、卸料、转运等流程,十分钟不到就完成了压缩处理。据了解,该站主要承担潘黄街道、盐龙街道及大市区部分板块的生活垃圾压缩处理任务,目前每日使用二级转运车6辆,转运车次达25次,转运垃圾量约350吨。
“我们中转配备了生活垃圾压实器、专业除臭系统等多套先进设备,创新采用‘平进低出’转运方式与垂直压缩工艺,确保中转站生活垃圾处理后产生的污水、灰尘、臭气等污染物得到科学处理,从根源上解决了原小型中转站异味扰民、噪音突出等问题。”城西环卫服务中心中转站负责人于锦龙向笔者介绍道。作为异地新建的民生工程,这座中转站的投入使用,不仅大幅提升了大市区生活垃圾收运效能,更有力推动了城区垃圾治理水平升级,为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生态环境筑牢基础。
垃圾分类是民生“关键小事”,更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盐都区牢固树立“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理念,坚持上中下游齐抓共管、前中末端协同发力、硬件软件同步建设,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全民动员、补齐短板、建章立制等举措,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该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已全面建成,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效应持续彰显。
“根据工作安排,我局陆续在81个居民小区、79个机关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四分类工作,累计设置分类投放垃圾桶(果壳箱)近2800只,建设垃圾四分类收集房169座、移动收集车12辆、分类收集亭140座,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100%。”盐都区城管局环卫处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张林胜告诉笔者,“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努力提高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加快构建了党政推动、典型带动、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水平,确保该区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在全市领先。”
近年来,盐都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守生态立区战略,主动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生态环保使命。在全市率先实现“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垃圾处理全覆盖,建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调度中心1个、畜禽粪便处理中心6个、垃圾中转站18座,生活垃圾收运智能管理模式获住建部全国推广。盐都区推行垃圾分类市场化服务,餐厨废弃物预处理率达87.7%,同步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与农业废弃农膜回收无害化集中处理。持续推进植树造林,成功创成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林木覆盖率达26.24%,获省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区表彰。
守护绿水青山,呵护一方沃土。从生活垃圾分类闭环体系的全域构建,到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迭代升级;从危险废弃物监管的精准施策,到农药包装与农业废弃农膜回收的无害化集中处理,一系列硬核举措推动着盐都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持续跃升。未来,盐都将继续以固废治理为抓手,滚动实施生态环境“十大工程”,用科技赋能垃圾分类、用机制巩固治理成效,让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乡肌理,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民生,在护绿色家底的道路上书写更亮眼的生态答卷。(孙益商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