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季园村地处盐都区楼王镇中北部,东隔直挺河与学富镇白杨村相望,西与新祥村相连,南与庆丰村相连,北与江庄村接壤。2001年由原来的周花村,马季村,果园村合并而成,取名为花季园村。全村面积5290亩。下辖五个村民小组,680户,1642口人,全村党员75人,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村集体经济收入为81.5万元。先后获得江苏省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级新型农村社区“美丽庭院”示范点、盐城市文明村、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产业兴旺之策:资源驱动与模式创新
立足本地资源与理念引领,积极推动产业变革。秉持“以树为纲、绿色小康”及两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观光农业,重点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做强农业主导产业。挖掘特色资源,于新社区西侧规划1500亩农业产业园区,成功引入隆顺现代农业300亩蔬菜基地和108亩春华秋实水果种植项目,吸纳超100名劳动力就业增收,有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鉴于本村地广人稀、种粮农户少的现状,精准施策优化产业结构。2019年,占地300亩的隆顺大棚蔬菜项目落地,日产20多个蔬菜品种直供上海市场;90亩的春华秋实家庭农场,以多样水果吸引市民游客休闲采摘;流转200多亩土地开展稻田混养,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协同发展,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村民收入。
为解决农户增收、粮食稳产及土地流转难题,村党总支、村委会于2020年初成立村集体农场。农场运营后,农户租金按时兑付,村集体收益稳定增长,干部秉持公心带动绿色种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宜居之法:规划领航与环保护航
科学规划促进和谐共生。委托专业机构编制《花季园村村庄规划(2018-2030)》及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工业与配套设施,推动劳动力就业,实现“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为生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环保措施,保障环境整洁。生活垃圾封闭化储运、日产日清,保洁员运至镇垃圾中转站;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污水借助临近镇区优势,经管道输至镇污水厂处理,有效维护村庄环境整洁。
社区品质提升:新貌塑造与旧颜焕新
新型社区规划建设独具匠心。社区位于新331省道南侧,占地211亩,规划474户。住宅为砖混结构连排式,以“黑白灰”为基调加马头墙,彰显盐都民房特色;户型多样满足需求,一、二、三期分别以不同面积户型为主;设计科学,道路、广场等设施完备,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兼具旅游观光功能,成为乡村居住典范。
老村庄改造工程全方位提升品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全面硬化村组道路4500米、村庄巷道2500米,同时对危房以及老旧房屋进行改造;组建专业保洁队,配备齐全环卫设施,大力实施改厕工程并新建公厕;整治河塘环境,新建灌溉泵房与防渗渠,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文化繁荣之路:艺术赋能与文明涵育
文艺队伍助力文化繁荣。“花季园村向阳红艺术团”由村民自发组建,成员为50-70岁中老年人。秉持“村村组组唱大戏,家家户户送欢乐”为宗旨,自编自导自演节目,2020年义演48场,以多元艺术形式弘扬正能量,深受群众喜爱,获得各界好评,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积极组建广场舞队、青年莲湘队以及“五老”关爱志愿队。这些队伍一方面常态化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与演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联动区镇相关部门,以党员志愿者服务为依托,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弘扬崇文尚德的优良风气,持续巩固文明实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乡村善治之道:党建引领与多元治理
党建引领与自治强化双管齐下。以党建促共建,融合资源。围绕“三治”融合强化村干部法治培训,借党员活动日等学习法律法规,提升法治思维与工作能力;落实“四议四公开”机制,编制权力清单,公开信息约束权力,从村民利益出发开展工作,确保治理规范有效。
法治德治协同推进文明治理。法治方面,将法治文化融入实体阵地,打造漫画墙绘、文化长廊,营造法治氛围;德治方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法治学校,用文艺形式推进移风易俗,弘扬真善美,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创新机制分类指导促进均衡发展。依自然村条件,分“示范型”“提升型”施策。示范型利用社区与区位优势融合田园乡村与旅游,种植花卉作物、发展家庭农场采摘;提升型的村完善基础设施与组织建设,改善人居生产生活环境。
展望未来,花季园村将继续坚守初心,持续凝聚村民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向着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目标奋勇前行,全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姚干荣刘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