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里或者邻里有了矛盾纠纷,一般都会到社区的调解平台来调解,社区工作人员待人热情,态度和谐,懂法律、会沟通,调解方法因人制宜,感谢他们为我家里的事费心了。”1月6日,正在盐都区盐渎街道民生社区调解室接受家庭矛盾纠纷调解的居民尹某十分感谢地说道。
近年来,盐城市盐都区盐渎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为契机,延伸矛盾纠纷治理触角,让群众“一扇门进出”、纠纷“一揽子调处”、矛盾“全链条化解”,确保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部门联动,创新载体“规范化”。依托街道平安建设办,整合司法所、派出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打造集受理接待、分流转办、多元化解、协同调度、跟踪督办、分析研判、评估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多元化解服务平台。平台设立综合调解室、法律咨询服务室、劳动仲裁室等功能室,实现群众表达信访诉求“只跑一地”、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门”。2024年共受理群众信访件83件,办结率达100%;提供法律援助60人次。
力量协同,多元调处“专业化”。“一站式”化解平台以15个社区(村居)综治中心和网格员服务管理为依托,整合网格员、调解委员会、“三官一律”等众多力量,建立15支社区(村居)“诉调对接”队伍,丰富调解主体。同时,将法律工作者、平安志愿者、“五老人员”等纳入队伍,根据矛盾纠纷具体情况,告知、引导群众理智选择纠纷解决方式,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法治化水平。2024年,全街道15社区(村居)矛盾纠纷“一站式”平台共接受法律咨询1136人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68件,调解成功率95.8%。
野丁社区燕铭华庄小区的1号楼一单元因下水管道堵塞问题,导致一楼业主家中进入污水,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业主们认为这是物业管理不善所致,要求物业立即解决并赔偿损失。而物业方面则认为是部分业主不当使用造成,维修费用不应全由物业承担。双方因此争执不下,矛盾逐渐升级。得知此情况后,负责该小区的社区干部和网格员意识到如果不及时调解这个矛盾纠纷,很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立刻请双方当事人到社区调解室,并上报社会治理中心,联动物管办、专业调解员到场,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开始了紧张的调解工作。调解员们首先安抚了一层业主的情绪,表示理解他们的遭遇,并承诺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也向物业方面指出,作为服务提供者,应积极主动解决业主问题,而非推卸责任。随后,调解员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方案:先由物业请专业维修人员对下水管道进行疏通和维修,确定堵塞原因。若是物业管理不善导致,维修费用由物业承担;若是部分业主不当使用造成,则由相关业主共同分担。同时,还建议物业加强小区下水管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检查和清理,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经过耐心调解,双方最终接受了此方案。维修人员很快对下水管道进行了维修,堵塞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在维修过程中,确定了堵塞原因是部分业主将不易溶解的物品倒入下水道。辖区网格员借此案例及时在居民群发温馨提示,提醒业主正确使用下水道。物管办也叮嘱小区物业要吸取教训,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此次调解不仅解决了下水管道堵塞问题,也消除了物业与业主之间的隔阂。
网格服务,强化治理“源头化”。盐渎街道以加强和创新网格化服务管理为突破口,精细划分到户到人的微网格523个,配有网格员138名、精微网格员1046名,充分发挥网格员前哨力量,网格员们在日常巡查中,主动到村组、群众家中走访询问,排查纠纷苗头,提前介入,变群众上访为主动排查,利用街头巷尾、家长里短、村间红白喜事等时机,多渠道发现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推动网格力量下沉、向社区(村居)前置、向矛盾纠纷产生的源头延伸。2024年以来整个街道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苗头1324起,化解率100%。
同桂村的网格员鲁媛媛在网格巡查时,利用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到二组的两户居民因为地界问题已经发生了两次争吵。葛某和王某互为邻居,葛某想在屋后的空地安装一个蓄粪池,王某说这个空地是他家,是他爸爸那会就存在的事实,现在葛某想把地赖过去,并且蓄粪池的位置正好对着他家的大门,双方因此从和睦相处的近邻变成了相见眼红的仇人。在了解了具体的矛盾焦点后,鲁媛媛立刻联系社区干部和附近的老党员一起到现场了解情况、走访调查,详细查看争议地界,明确地界产权后,约齐相关当事人进行调解,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从法理、情理等多方面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根据他们对此纠纷的态度和预期处理办法进行耐心劝解。最终,葛某和王某同意调解员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双方摒弃前嫌,当场握手言和,互相赔礼道歉。至此,一起邻里纠纷得到有效的化解,防止了矛盾激化,实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矛盾不出乡,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阶段,有效促进了邻里相安、社会和谐。
接下来,盐渎街道将建立常态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跟踪推进机制,一抓到底直至完全化解,变“封闭围堵”为“开放疏导”、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真正通过诉源治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蔡中军朱小燕刘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