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交通报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联合主办的2024年交通运输优秀文化案例交流会暨第三届交通强国好故事宣讲活动全国总决赛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落下帷幕。通过现场打分、现场出分,盐城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宣讲作品《新时代的铺路石》荣获全国“最佳表现力”奖。
自今年6月活动启动以来,该活动吸引了来自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轨道交通等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的535个交通好故事报名参加。经过材料初审,盐城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选送的《新时代的铺路石》从全国交通运输系统535个故事中脱颖而出,进入初赛,并在南方赛区102个好故事中获得现场展示第16名,荣获“百强好故事”,在40强决赛中喜获全国“最佳表现力”好故事奖。
《新时代的铺路石》讲述的是全国劳模姚焕平的感人事迹。姚焕平同志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始终把人民的需求放在心头,从一名解放军战士到工区驾驶员,从工区主任到县公路管理站副站长,从光荣退休到创建盐城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40年如一日,他始终在路上,默默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铺平前行之路。
附:
新时代的铺路石 ——致敬全国劳模姚焕平同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你们好!让我们先来一个小互动。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正在一条宽阔的公路上驾驶,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车窗外吹来的风带着泥土和草叶的香气……好了,请睁开眼睛。是不是感觉仿佛真的在驾驶?这就是我们交通人为大家打造的“流动的画卷”。然而,这幅美丽的画卷背后,有一群人正默默奉献着他们的辛勤和汗水。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全国劳模姚焕平同志,一个真正的新时代“铺路石”。
让我用一个小故事带大家进入姚焕平同志的世界。有一天,我问他:“姚老,您这辈子做过最自豪的事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每次看到孩子们在新修的路上上学,每次听到司机们称赞路上的平稳,我就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满足。”这就是姚焕平,一个始终把人民的需求放在心头的好党员,一个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的交通人。
姚焕平同志的故事并不复杂,却又感人至深。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从小立志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76年,他接过父辈的枪,成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在军营里锤炼意志,锤炼品格,他和雷锋同志有“四同”:同一个军区——沈阳军区,同一个兵种——工程兵,同一个职业——驾驶员,同一个职务——驾驶班长。因此,他时刻以传承雷锋精神要求自己。他经常驾驶着水泥罐车到抚顺市,为建筑工地装运600 号散装水泥,一有时间就到雷锋纪念馆参观学习。即使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东北冬天,他也总是四五点起床,为战友的汽车预热,随时待命。服役8年,姚焕平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义务兵”“红旗车驾驶员”等多项荣誉。而这段军旅生涯,正是他未来人生道路的坚实基石。
那么,姚焕平的故事是否只停留在军营里?非也!1984年转业后,他在射阳县公路管理站继续书写着交通事业的传奇。他和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将每寸路面、每块石头看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有加。
“路靠人养,人靠思想。”姚焕平如是说。在他看来,公路不仅仅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更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脉。驾驶“老爷车”,他细心维护;身为工区主任,他倡导职工把养护的路面当作自己的脸面,把路上的坑塘当作自己脸上的疤痕,把养护的线路当作自己的生命线。工区管养的老陈李线路况极差,他就带着大家肩挑背扛,平路基,填坑塘,铲杂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哪怕是胆囊炎发作,疼痛难忍,他也是把药带到工地,边服药,边工作,一直坚持到工程结束。
历时两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在大家的努力下,全工区好路率超出市公路处下达指标的12个百分点,被市公路处表彰为先进班组;在他的带领下,兴桥工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三年,他们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是将一条普通的公路,打造成了“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省级文明样板路。工区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姚焕平个人也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这些成绩与荣誉不仅是对姚焕平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新时代交通人精神的最好诠释。姚焕平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他还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助人为乐、扶贫解难作为自觉行动,捐款捐物达100万元,先后为30多名寒门学子及身患重病的在校学生捐款捐物,多次组织社会力量义务修路,畅通当地学生的“上学路”;多次自筹经费,走访慰问30余位困难退役军人,为他们送去关怀与温暖,帮他们渡过难关。他的善举,如同道路上的铺路石,为需要帮助的人们铺平前行之路。他的事迹先后被解放军报、新华日报、中国社会报等众多媒体作了报道。
“虽然我已经退休,但我的劳动模范身份永不退休!”姚焕平常这样说道。对于他来说劳动模范称号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退休后,他自费20余万元创建盐城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亲自担任解说,向广大干部职工、现役军人、青少年等宣传雷锋精神;他还承担起县校外教育辅导员工作,用军旅生涯及转业后的工作经历传播正能量,他的身影出现在学校、部队、社区,开展了近500场次专题宣讲,受众达到10万人次。超负荷工作致使身体出现问题,颈椎出现多处变形,无奈之下暂停工作前往上海做了手术治疗。病情一有好转,他就戴着护颈返回家乡,继续在劳模工作室发光发热。
姚焕平的故事是一部励志剧,更是新时代交通人的缩影——无论身为红旗车驾驶员,工区养护运输员,工区主任,还是县交建系统关工委副主任,他都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新时代交通人不懈奋斗,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他以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新时代的交通人,什么是新时代的“铺路石”。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姚焕平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新时代交通人,我们在路上!”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的承诺和担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让我们一起踏上新征程,为新时代交通事业的辉煌明天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