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水泥路,原是一条小土路,晴天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雨天积水,道路满是泥浆,十分难走。如今泥泞小路变成了宽阔干净整洁的水泥大道……”
“这里原是一片长满草的荒地,如今变成了美丽的新型社区。一栋栋白墙青瓦小楼,相融于传统的农家小院。……”
“这里原是一所小学,如今已改建成了具有现代化建筑的图书馆……”
日前,响水县大有镇康庄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返乡人——阔别“第二故乡”50周年的康庄知青组18名知青。
重走知青路,再续康庄情。1975年,从响水中学毕业的20名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怀揣理想与热血踏上了当时全县最有名气的康庄公社康庄大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发挥各自特长,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季春耕春种,夏季耙地插秧播种,秋季收割脱粒,冬季挖河治水,他们用火热的心,勤劳的手,把人生最美的青春奉献在康庄。为康庄大队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如今,当年的妙龄少女,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是爷爷奶奶辈子,在当年知青许建中的牵头下。他们再次回到当年的“第二故乡”,共同寻访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感受康庄“第二故乡”的浓浓乡情和喜人变化。
为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当年响水知青组的18名知青重返故地康庄,康庄村党委、村委会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康庄村“两委”干部、网格员、部分村民代表,康庄村当年大队干部,对响水知青组18名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表示热烈欢迎,大有镇政府副镇长汪成东在欢迎仪式上做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康庄村党委书记张玉海向18名知青汇报了康庄村近年来全村经济发展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规划,同时邀请知青们常回家看看,为康庄的发展建言献策,建设新康庄。当年知青代表曾任过康庄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回城后,担任过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许建中向大家分享了当年插队的事迹和感受,深情回忆了在康庄插队的点点滴滴。曾担任过当年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薛风友,代表村民回忆了当年插队知青与村民同生活、同劳动的难忘场景,知青们还向康庄村村史馆赠送了由扬州大学文学博士、书法家、扬大书法家协会会长徐正标书写的一幅书法作品。
随后,18位知青在大有镇政府副镇长汪成东、康庄村党委书记张玉海的陪同下,实地参观了康庄稻米产业园区、新蓝海农业智慧农场、中粮家佳康(盐城)有限公司、江苏响水农业科技园区(循环农业)稻米基地、康庄新型社区,康庄村史馆及村庄沿途的自然景观和村容村貌。知青们每到一处,都感到“第二故乡”,在康庄村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无论是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生产生活、两个文明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知青们大饱眼福。知青们踏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感受着康庄的新变化,展示出康庄村党委、村委会积极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昂扬状态。
在康庄村史馆知青文化展示室,知青们看到收藏的当年20名知青劳动、学习、生活的图片和实物,记录了他们扎根农村时的青春和农民同劳动的过程,知青们对着村史馆的照片一一细看,找寻当年青春留影,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幅幅激动人心的标语,打开了知青们多年尘封的记忆,让他们又回到那美好的青春年华,让他们感叹道在那段时间里,他们在田野里,播种、收割,在炎热或严寒的田地间激扬的青春岁月。
知青们看到“第二故乡”康庄村翻天覆地的巨变,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将此行的所见所闻告诉更多的老知青,动员他们到第二故乡康庄村走一走、看一看,充分发挥各自的余热,多宣传康庄,推介康庄,为康庄发展助力加油,再作贡献,共同谱写康庄更加美好的未来。
此次响水康庄知青组18名知青重返“第二故乡”,不仅让知青们重温了过去的岁月,更让他们感到了康庄的新变化和新气象,人们有理由相信,新时代的康庄人定将抢抓机遇,以富民强村为宗旨,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勇当示范为第一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做好党建赋能文章,紧跟黄河故道片区开发和新时代发展步伐,朝着更好的明天迈进,高质量建设和美康庄。(胡元同)
责任编辑:王继芳 陈为琨 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