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射阳县长荡镇的一家食品加工厂内米香四溢,一盒盒刚出炉的重阳年糕整装待发。这块软糯香甜的传统美食,不仅承载着“年年高”的美好寓意,更在今年9月被正式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启了从地方特色到文化名片的全新旅程。
守艺:古法新传的品质坚守
长荡年糕的独特风味,源于对传统工艺的执着坚守。制作过程中,坚持选用当年新收的粳糯米,经过淘洗、浸泡、磨粉等十余道工序,全程手工制作。这套传承已久的工艺流程,既保留了年糕细腻醇厚的独特口感,更守护了非遗技艺的本真韵味。
如今,当地年糕生产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开发出玉米、高粱、黑米等多个品种,在保留传统方块造型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创新:非遗技艺的当代焕新
在获得非遗认定后,当地生产者在守正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赴多地学习交流,成功研发出彩色年糕系列,并针对现代人口味需求创新夹心品类。
结合传统节令文化,推出了“新春快乐”“九九重阳”等主题礼盒,让传统年糕焕发新生机。这些精心设计的节令产品,已成为深受欢迎的特色伴手礼,推动长荡年糕从地方走向更广阔市场。
赋能:特色产业的多元效益
年终时节,当地食品加工厂里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加紧完成源源不断的订单。这份忙碌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通过品牌打造和新媒体推广,这块非遗年糕的市场知名度持续提升,产品畅销苏南多地,并借助电商平台走进千家万户。
从传统美食到非遗名片,从地方特产到畅销商品,长荡年糕的转型升级之路,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完美融合。这块小小的年糕,正在新时代续写着它的产业新篇。(张洋洋 张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