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龙
“这间粮仓,当年藏着新四军战士的救命粮。”近日,在射阳县海河镇烈士村,一位老人站在修缮一新的革命旧址前,指着墙上的黑白照片,向游客动情讲述烽火岁月里的红色往事。2025年,射阳县以“保护与创新并举”为核心,推动革命遗址从静态封存转向活态传承,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富矿”,走出红色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融乡村肌理,筑可触红色地标
射阳县将红色景观建设纳入乡村振兴专项任务,建立住建、文旅、教育多部门联动机制,明确责任与建设时序。为破解资金难题,创新“共建认领”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资助景观建设与维护,保障项目长效运行。
村委会引导村民深度参与:乡村美术教师、返乡大学生设计墙绘与景观小品,村民投身绿化、环境整治,既控成本,更让村民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各景观点配备二维码或NFC芯片,县文化馆制作配套微视频,游客扫码可看烈士生平、战斗复原影像,让红色历史“一触可达”。
创特色剧目,供常态文化滋养
该县文旅部门整合地方剧团、乡村文艺骨干与学校社团,成立“红色剧目创排工作室”。成员深入乡镇挖掘素材,从英雄事迹、民间记忆中取材,邀专业编剧与文史专家提炼打磨,将碎片化历史打造成情景剧、红色民歌联唱等舞台作品。
通过制定年度演出计划,将剧目纳入文化惠民目录,明确巡演路线,利用乡村广场、农家书屋等场地演出;推动红色剧目进校园,通过“观演+互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红色教育。
推村旅融合,建共生发展链条
射阳县将红色遗址融入乡村旅游规划,串联革命旧址与农田体验区、生态湿地,打造“历史感悟+田园休闲”一体化线路。各乡镇盘活闲置院落改造成红色主题民宿,融入烈士故事,让住宿空间成为红色教育载体。
通过“村集体+旅游企业+合作社”模式,开发研学游、亲子体验营等产品。资金保障采用“政府补贴+企业投资+村集体入股”模式,三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村民通过当讲解员、售农副产品、经营民宿增收,激发保护红色文化的内生动力,形成“文化滋养旅游、旅游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
红色资源是宝贵精神财富。射阳县推动其与乡村产业、教育教化、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既赓续红色血脉,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