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县塘河街道:人大监督“微光照亮民生路”  ——从问题萌发到落地生根的温暖实践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9-19 17:02

在塘河街道的大街小巷,民生“微实事”如同散落的星辰,看似细碎却关乎群众的日常幸福感——可能是雨天里无处充电的电瓶车,可能是楼体外墙摇摇欲坠的瓷砖,这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需求,若无人问津,便会成为影响幸福的“堵点”。人大监督,正是串联起这些星辰的纽带,以“问题导向”为指南针,通过“广撒网”收集诉求、“多维度”破解难题、“全链条”跟踪落实,在发展中洞察需求,在研究中找准关键,在解决中赢得民心,让每一件“微实事”都落地有声、温暖人心。

(县人大代表走进双湖社区接待群众)

“听诊器”式监督:

多渠道收集,于发展肌理中捕捉民生痛点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精准发现问题,离不开全方位、无死角的“问题收集网”。塘河街道人大工委建立了“线上+线下”双渠道收集机制,确保民生诉求“不遗漏、快响应”。

线上平台“随时提”。依托“人大代表码上见”小程序、社区居民微信群、政务服务热线等平台,居民可随时上传问题照片、描述诉求,后台由专人每日汇总梳理,形成《民生问题台账》,做到“当日问题当日登记,紧急问题优先标注”。

线下走访“面对面”。经常性开展“人大代表进社区”活动,组织辖区人大代表分片包联社区,以“敲门入户+现场接访”的形式,走进居民家中、小区广场、企业车间,与群众“拉家常”式收集问题。同时,联合社区网格员、物业工作人员建立“每周巡查日志”,将日常发现的基础设施损坏、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同步录入台账,实现“问题早发现、早介入”。

正是通过这样的机制,碧桂园小区和登达新天地小区的问题才被及时捕捉。碧桂园小区1020户居民中,80%是周边企业职工,电瓶车是他们通勤的“标配”。在一次“人大代表进企业”走访中,职工们反映“充电棚不够用,雨天推车上楼充电,既麻烦又危险”;社区网格员的巡查日志也多次提到“楼道内频繁出现电瓶车,存在消防隐患”,这些线索被汇总后,迅速列为重点关注问题。

登达新天地小区的外墙隐患,则是居民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小程序上传照片反映的——“3#楼外墙瓷砖掉下来了,差点砸到老人”。人大代表接到线索后,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发现不仅3#楼,一期多栋楼都存在外墙砖脱落、起鼓开裂的情况,随即联系街道、社区和住建局,将该问题纳入紧急处置清单,避免了小隐患酿成大事故。

“解剖麻雀”式研究:

多主体联动,在多方会诊中找准破题关键

问题收集上来后,如何避免“一刀切”“走过场”,精准找到破题路径?塘河街道人大工委探索出“代表牵头+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多方会诊模式,让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接地气、能落地”。

针对碧桂园小区充电棚“超负荷”问题,第一步便是“算清账、找症结”。人大代表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胜利村两委、物业公司、企业职工代表开展实地调研:一方面统计小区电瓶车保有量(约800辆)与现有充电棚容量(仅能容纳300辆)的缺口,确定需新建10个充电棚;另一方面走访物业了解到,“资金不足”是最大阻碍——物业年度预算中无专项建设资金,无力承担新建成本。

找准“资金缺口”这一核心症结后,人大代表主动“牵线搭桥”:联系县总工会,说明小区职工的通勤困境,争取到16万元“职工关爱专项资金”;同时与物业公司约定,资金主要用于充电棚建设和充电桩采购,物业负责后续日常维护,确保“钱花在刀刃上”。方案确定前,工作组还召开了居民座谈会,公示选址(小区闲置空地)、建设标准(防雨棚+智能充电桩),收集居民意见,最终方案全票通过。

登达新天地小区的外墙维修则因“居民顾虑”更显复杂。最初,街道提出使用住宅专项维修基金,但不少居民提出质疑:“维修基金怎么用?会不会被乱花?”“修完后再坏了怎么办?”为解开居民心结,塘河街道人大工委及时将收集到的建议转交街道办事处。办事处组织了三场“圆桌会诊会”进行协商,通过召开政策解读会,邀请住建局工作人员讲解维修基金使用流程——需业主投票表决、第三方审计、全程公示,确保“每一笔支出透明可查”;通过召开成本核算会,由物业公司联合施工单位,现场展示维修方案,核算维修费用,并承诺提供详细费用清单;通过召开承诺保障会,承诺维修后提供2年质保期,质保期内出现问题由施工单位免费返修,彻底消除居民“后续维护无保障”的担忧。

经过三次沟通,居民从“抵触”转为“支持”,维修方案最终通过。

(碧桂园小区充电棚)

(登达新天地小区的外墙维修)

“钉钉子”式落实:

全链条跟踪,让民生答卷写满获得感

监督的生命力在于“落实”,若方案再好、资金再足,没有持续跟踪,也可能“半途而废”。塘河街道人大工委建立“台账管理+定期督查+群众评议”的全链条落实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从“纸上解决”变为“现实改变”。

在碧桂园小区充电棚建设过程中,人大代表实行“周督查、月通报”:每周到施工现场查看进度,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用电接入”“材料运输”等问题;每月在小区公示栏发布《建设进度通报》,让居民随时了解进展。当施工队提出“部分居民担心充电棚噪音影响生活”时,代表立即组织协商,将充电桩更换为低噪音型号,并在棚体周围种植绿植隔音,兼顾了建设进度与居民感受。仅用2个月,10个“职工爱心车棚”便全部建成投用,800个充电桩满足了居民需求,楼道内的电瓶车隐患彻底消除。一位企业职工笑着说:“现在下班回来,车一停、电一充,不用再担心雨天推车,心里踏实!”

登达新天地小区的外墙维修则实行“分阶段验收”:施工前,人大代表联合居民代表、住建局专家共同确认需维修的墙面范围,拍照留存;施工中,每完成一栋楼的维修,便组织三方现场验收,查看瓷砖粘贴牢固度、基层加固效果,不合格的立即要求返工;全部维修完成后,召开居民评议会,由居民代表对维修质量打分,满意度达到98%才算验收通过。如今,小区外墙重新变得平整整洁,居民们散步时再也不用“抬头看、躲着走”,一位老人说:“以前路过3#楼总提心吊胆,现在看着新墙面,心里敞亮多了,人大监督是真办事儿!”

这两件“微实事”的解决,印证了同一个道理:人大监督不是“终点站”,而是“助推器”。它以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出发点,通过“广撒网”收集问题、“多会诊”找准路径、“钉钉子”推动落实,让每一份民生期待都能照进现实。在塘河街道,这样的温暖实践还在继续——从河道水质提升,到小区路灯安装,人大监督的“微光”正汇聚成照亮民生路的“暖阳”,让百姓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朱庆兰 周静)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