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上的诗行——记唐进文与冈西剪纸的故事
2025-07-01 11:17 我言新闻

在盐城市建湖县的冈西镇,剪纸艺术早已融入生活肌理。1981年出生的唐进文,这位与红纸、剪刀相伴23年的匠人,是江苏省省级非遗冈西剪纸技艺的杰出代表。他以刀为笔、纸为卷,在指尖刻录时光——从传统剪刀剪纸到自学创新刻纸技法,让一把普通的工具在方寸之间绽放出千变万化的艺术可能。他的剪纸作品,不仅承载着个人的艺术追求,更成为了传播冈西文化的使者。一幅幅精美的剪纸照片,走进江苏省淮剧博物馆和盐城市图书馆等地展览,让更多人得以领略冈西剪纸的独特魅力,让这份非遗技艺走出冈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看唐进文运刀,是视觉与匠心的双重震撼。他既能以剪刀剪出细如发丝的花鸟翎羽,亦能用刻刀在多层红纸上凿刻出金石般的力道——从传统剪纸的朴拙线条到刻纸艺术的精密构图,冈西剪纸的浓郁生活气息在他手中焕发新生。23载从艺生涯里,他将农耕场景、节日民俗化作镂空纹样,每一道转折都藏着千锤百炼的技法:自学刻纸时独创的“阴阳互衬法”,让作品在光影交错间透出千年乡土文化的魂魄。他的剪纸作品,以其精湛技艺,成为展览中的焦点,引得无数观众驻足赞叹,惊叹于这小小的红纸竟能变幻出如此精妙绝伦的世界。

唐进文的剪刀,记录的不只是美。他视剪纸为冈西乡土文化的宝贵载体,长期致力于其保护与传承。他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系统整理濒临失传的传统纹样与技法,用作品讲述冈西故事,让古老的民俗智慧跃然纸上。十年来,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非遗剪纸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核心成员,他扎根职业中学剪纸社团建设,依托“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名师工作室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平台”的优质资源,系统构建起完善的“非遗进校园”育人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他积极引导学生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深度融合,以创新思维赋予非遗新活力;同时,着力搭建非遗传承与就业创业的桥梁,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学生职业发展的特色优势,为非遗的传承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他积极拓展传承阵地,走进涟水县图书馆,开展剪纸讲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听众讲述冈西剪纸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奔赴响水县图书馆,亲自教授剪纸课程,手把手指导学员,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他始终笃信,剪纸艺术的绵延传承,才是技艺存在的终极意义。23年来,他早已将传艺授徒视作己任。在他的工作室里,常常能见到前来求学的青年身影和充满好奇的稚嫩脸庞。他倾囊相授,从基础刀法到传统意蕴,耐心讲解,手把手示范。他不仅带领多位弟子在省、市级非遗技艺竞赛中屡获佳绩,更成功培养了3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份对传承的执着,让冈西剪纸的火种在年轻一代手中越燃越亮。无论是在工作室的教学,还是在图书馆的讲座与课堂上,他都不遗余力地传播着剪纸技艺,让更多人爱上这项古老的艺术。

从剪刀到刻刀的技法跨越,从工作室到职教课堂的传承版图,再到图书馆的展览、讲座与课堂,他用行动证明: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让古老技艺与时代对话。当他的刻刀继续在红纸上勾勒未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技艺登峰的匠人、培育传承人的师者,更是用刀笔为乡土文化立传的守护者。

在红白交织的方寸世界里,唐进文的23年光阴化作刀锋上的诗行。愿这把刻刀,继续在省级非遗的舞台上,刻下冈西剪纸更璀璨的篇章。(徐晶 崔寿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