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盐阜大地,薄雾尚未散尽,田间已晃动着劳作的身影。不远处的滨阜线旁,一根总高1米有余的界桩静静矗立,桩体上鲜红的“阜宁4C”四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宛如一枚镌刻着时光印记的勋章。这根位于阜宁县三灶镇沿渠村的界桩,紧邻苏北灌溉总渠,是阜宁与滨海的分界点。而在阜宁县民政局“界桩+地名”行政区划文化挖掘小组的探寻中,这根看似普通的界桩,正缓缓揭开尘封千年的历史面纱——它凝结着古墩的生存智慧、古井的生活印记,更承载着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成为解锁盐阜大地人文密码的钥匙。

古墩印史,地名里的生存智慧
追溯到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范仲淹面对“远听乐天崩,横来如斧钺”的大海潮,率众抗潮,筑起了征服海潮的范公堤。范公堤北起三灶,南至启东吕四港,绵延数百里,泽被万代,4C界桩就位于范公堤堤首下。阜宁境内范公堤段曾有多处古墩,历经千年沧桑,如今保存完好的唯有丰赐墩。“丰赐”二字寓意五谷丰登,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代以前,沿海尚无防海啸设施,祖先沿古沙堤筑土为墩,墩高约30米,海潮来袭时供民众登高避水,因此丰赐墩又名“救命墩”“避潮墩”。“到此范堤留句号,添其景点作音符”的楹联,道出了它的地理意义。丰赐墩亦有“烽火墩”之称。明朝时期,倭寇进犯通泰沿海,遭守军截道围剿后,沿范公堤北逃入海。此墩化身烽火台,实时传递敌情,助力守军抢占先机、屡败倭寇,最终歼灭来敌、守护家园。如今,当地人常在丰赐亭下休憩交谈,向孩童讲述古墩的故事,这座古墩已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古井映世,地名里的生活印记
丰赐墩不远处,盐城市第四批地名文化遗产——丰墩古井静藏其间。古井四周环着1米左右的砖墙,墙外绿竹环绕,竹叶轻覆井口,恰似天然屏障为其遮风挡雨。井身砖石上,深浅不一的绳痕如时光镌刻的密码,默默诉说着它的不凡过往。
这口古井可追溯至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时期,据《新唐书·东夷高丽传》记载,唐军征讨高丽时,曾在当地驻兵,丰赐墩因地势高耸成为驻兵要地与烽火台。因此处为帅帐驻地,为解军队饮水之需,军需官在此开凿砖井,丰墩古井由此诞生。
丰墩古井的修建,不仅彰显了古代军队的驻防谋略与后勤智慧,更惠及周边村民。附近村民围绕古井建房而居,生活用水都依赖于这口古井。数百年来,这口古井始终未曾干涸,滋养着一方水土,哺育着世代百姓。

红色传世,地名里的红色基因
4C界桩所在的沿渠村,镌刻着以李德彪烈士为代表的红色印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先烈们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德彪,1902年6月出生于当地贫苦家庭,是共产党员、三灶乡中队长。1947年10月11日,李德彪和三灶区文教助理李挥、游击大队长刘悖华等8名共产党员在刘保民家开会。突然,30余名反动武装还乡团分子从南边逼近,在距刘保民家百十米远的刘德兰家生火做饭,其中两个还乡团分子站到屋顶上望风,其余20余人则在附近农户家掠夺鸡鸭等物资,有的甚至向刘保民家的方向搜查过去。李德彪等人发现情况后,已无法从正门撤离。情况十分危急,李德彪挺身而出,猛力推倒后墙檐下的土墙,让李挥、刘悖华等人顺利冲了出去。面对还乡团分子的围追堵截,为掩护战友安全撤退,李德彪毅然回头阻击敌人,为战友争取宝贵的时间。最终寡不敌众,李德彪身中数弹,英勇牺牲。烈士的英雄事迹在当地代代相传,成为不朽的精神丰碑。
滨阜线4C界桩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阜宁县民政局“界桩+地名”行政区划文化挖掘小组持续深化工作,更多尘封的历史细节被逐一发掘。从千年古墩的家国担当,到百年古井的军民同心,再到革命先烈的信仰之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继续照亮盐阜大地的发展之路,让这方水土的历史密码,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何广松 王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