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丰区大中街道将水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聚焦突出问题,深化排查整治,系统推进碧水保卫战,辖区水环境质量呈现持续向好态势。
该街道聚焦生态修复,提升河道治理效能,将近郊村河道整治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着力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实行街道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制度,每周深入村(社区),对辖区河道水质进行常态化巡查检查,建立“发现问题——滚动交办——整改销号”的闭环管理机制,已完成各类河道及条排沟治理3000多条次。推进生态河道建设,重点对新跃河等3条河道实施疏浚、木桩生态护岸、高标准绿化护坡等综合治理工程,成功打造五保河等5条具有示范效应的幸福河湖。
攻坚黑臭水体,着力消除水环境痛点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问题,该街道协同区住建、城管等部门,开展城区河道联合巡查与治理,及时清理河坡违规种植行为,维护河岸环境整洁。聚焦红花、德丰、泰西、阜北、恒丰、大新、泰丰、双喜等近郊村,通过拆除侵占河道的违章建筑、实施河道清淤、边坡清理出新、拆坝建桥、推进户厕改造等综合措施,对轻度黑臭水体进行靶向治理,有效遏制了黑臭现象反弹。
狠抓源头控污,深化生活工业污水治理
该街道坚持源头防控、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完善生活污水管网,实施德丰村3000米、荣润湖畔玲珑府小区1500米、红花村永胜路500米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并配套新建提升泵站,提升了生活污水收集效能。推动工业园区雨污分流,建设工业园区雨污分流管网7540米,并对现有园区管网进行系统性整治与疏通,从源头上减少污水直排。对张謇路、南环路、永创路等路段共16420米污水管网进行清洗与检测,维修提升泵站2座,并建立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常态化探伤维修机制,确保管网系统畅通。
严格养殖监管,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规范畜禽与水产养殖行为,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该街道对辖区畜禽养殖场户“五到位”(即标准规范、设施配套、过程控制、监管到位、排放达标)落实情况开展高频次巡查,户均上半年巡查20次以上。新增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2套,引导39户规模养殖场开展污染治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格规范粪污处置,遵循控总量、减存量的原则。推进水产养殖生态化。完成老坝、德丰、红花等村共计2387亩养殖池塘的生态化改造,指导11家百亩以上养殖场建设“三池两坝”(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过滤坝)尾水处理设施,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该街道还积极治理农田退水,优化农业生态循环。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鼓励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从源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田退水污染负荷。实施高标准化农田改造9000亩。完善灌溉排水设施,实施福丰村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维修及新建灌溉泵站7座、农桥16座,建设涵洞、涵闸等配套设施186座,有效改善了农田灌溉与排水条件。组织实施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与长效管护,共拆除河坡违章124处、坝头9处,疏浚土方4万立方米,实施木桩生态护岸21800米,栽植果树苗木1.65万株,播撒草种2.8万平方米,有效打通了水系“毛细血管”,提升了区域水环境容量与农田排涝能力。
为确保水污染防治成效可持续、不反弹,该街道将持续加大水环境监管力度,常态化开展主城区73条河道及4个区级河道的水质巡查检测,畅通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河长“前哨”作用,提升对224条农村河道的巡河效率与问题处置能力,共同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优美生态宜居环境。(陈正坤 许永剑)
责任编辑:蔡志伟 张勇峰 李腊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