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好的履职答卷!”这是大丰区大桥镇人大代表、大桥镇大桥村党总支书记陈生龙常挂在嘴边的话。自2021年12月当选镇人大代表,他始终以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化解民忧,带领大桥村从“种植单一、收入微薄”的落后村,蜕变为“产业兴旺、村容整洁”的振兴样板。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陈生龙深知这一道理。初到大桥村,面对数千亩优质耕地却“产出低效”的困境,他没有退缩,而是带队开展市场调研、招商引资,引入江苏伟景龙头企业,锚定大葱产业破局。为让“大桥大葱”走得远、卖得好,他推动产业链延伸,建设育苗基地、冷库、整葱加工车间和物流仓库,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创新“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模式,将村民从“单兵作战”变为“抱团致富”,40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每年季节性用工达5万人次,劳务收入增加近2000万元。村民袁亚凤的50亩大葱,从育苗、栽种到销售全程有保障,行情好时每亩收入超2万元,“跟着合作社干,心里踏实!”
作为人大代表,陈生龙始终把“为民发声”刻在心里。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老题目”,他多次走访村民听意见、找办法,制定出贴合地情民意的整治计划,推行积分制长效管护机制,让“要我整治”变成“我要整治”。如今的大桥村,主干道全部硬化,297盏路灯照亮全村,32座桥梁完成更新,川东港国考段禁养区达标,沟边禁种落实到位,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履职不能只在会议室举手,要走到群众身边听心声。”这是陈生龙的履职心得。他提出的每一条代表建议,都来自田间地头的聊天、走访中的发现,而这些建议被重视、被落实,也让他为民办事的底气更足。
群众的冷暖,更是陈生龙心头的牵挂。三组独居老人黄某无儿无女,去年突发疾病生活无法自理,他第一时间送老人就医,请人照料。老人不幸离世后,他又牵头按习俗办丧事,垫付1万多元医疗费和丧葬费,村民们纷纷称赞“这是为民着想的好书记”。2022年疫情期间,他深夜冒雨为企业协调货车通行证,深夜12点接到企业求助电话,他立刻联系镇防控办,冒雨赶到高速卡口,忙到凌晨三点终于办好手续,帮企业保住了“半年生计”。
从产业振兴的“领航人”,到民生实事的“代言人”,再到群众身边的“贴心人”,陈生龙用脚步扎根乡土,用行动践行初心。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始终做“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的服务员。他坚信只有深深扎根泥土,才能听见群众最真实的心声,只有紧紧贴近群众,才能汇聚起推动乡村发展最磅礴的力量。而大桥村的蜕变、村民脸上的笑容,正是他作为人大代表、村党总支书记最生动的履职答卷。(卞婧 朱皎月 季俊华)
责任编辑:蔡志伟 张勇峰 陆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