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区草堰镇三地标入选市第四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原创
我言新闻 2025-09-12 15:43

日前,盐城市民政局、住建局等多部门联合公布盐城市第四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16个项目入选。其中大丰区3处入选项目均出自草堰镇,分别是丁溪古街道、双凤井与宋代义井。这三处古迹不仅是草堰镇的地理标识,更承载着古镇千年的历史记忆,为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再添佐证。

丁溪古街道:砖石间的千年盐场记忆

丁溪古街道坐落于大丰区草堰镇丁溪村,曾是古丁溪盐场的核心区域,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太平寰宇记》中便已记载“草堰丁溪场”之名。如今的古街道始建于清朝初期,全长两华里(1千米),西接丁兴公路,延伸至兴化境内,至今仍保持着旧时风貌。

街道路面由清代古砖铺就,间或点缀青石,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时光的痕迹;两侧民居门前古石林立,一口口古井错落分布,其中“双凤井”(宋代)与“便民泉”(明代)尤为知名,是旧时丁溪民风淳朴的生动见证。此外,东封庙、三贤祠、西关庙等古庙遗迹散落临街,西端的古庆丰桥更是以“龙门虹影”的景致入画,让整条古街成为一幅可漫步、可触摸的历史画卷。1999年,丁溪古街道被公布为第四批大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凤井:北宋名贤与“双凤报恩”的传说

双凤井位于丁溪古街道北侧(原丁溪三贤祠左侧)、古庆丰桥东,1999年10月被公布为第四批大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处古井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朝盐运御史贾思道曾重新修缮井栏,至今保存完好。

双凤井由东井、西井组成,两口井原共处一院,相距7米有余。如今东井水质尚可,仍能满足周边群众生活用水需求;西井虽半侧被土墙掩盖,但井栏依旧完整。相传北宋时期,范仲淹任兴化县令、兼管东台盐仓监,在主持修建捍海堰时,同时开凿了这两口井。因范仲淹心系盐民、功德卓著,民间传有“双凤报恩栖落于此”的故事,两口井也因此呈“双凤”之形,成为他庇护百姓的历史见证。

宋代义井:滋养《镜花缘》的“千年甘泉”

宋代义井位于草堰镇草堰小学西侧约50米处,1998年7月公布为第三批大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口井开挖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在苏北沿海地区极为罕见。

义井的大理石井栏呈圆形,高0.45米、内径0.48米,最初是当地玉真观的内部用井。后来道观人员为方便街坊邻居取水,将其辟为公用“义井”,尽显善念。更富文化意义的是,史料记载清代文学家李汝珍曾寓居玉真观二楼,居所临近这口义井,他常取井中甘泉磨墨,写下了古典名著《镜花缘》的前五十回。如今,这口古井依旧井水清澈,仍在为周边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让千年文脉在日常中延续。(周汉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