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上工业开票销售228亿元、产值超241亿元,9个亿元项目竣工达产,中路永久、鲨港智能摩托等项目加快生产,大丰港正在绿色转型中锻造新质生产力。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碳谷智造中心的电子大屏上实时跳动着27家规上企业的能耗数据。这个先进的能碳智慧管理平台不仅实现了年度碳盘查全覆盖,更标志着大丰港经济开发区产业绿色转型正式迈入“数字化管控”的新阶段,为绿色发展装上了“智慧大脑”。
产业攻坚“加速跑”新质生产力“蓄能起势”
项目签约、建设、投产“三箭齐发”,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注入强劲动力。上半年,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签约江之源零碳数智渔业产业示范园、国能生物生物质沼气等14个产业项目,涵盖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汉华人工高导热石墨膜扩能、微纳宏信CVD金刚石、联鑫钢铁优特钢升级改造等5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博汇化机浆配套废液综合利用等9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达产。企业培育成果丰硕,“标杆力量”持续壮大。博汇纸业、汉华热管理、丰山生化、中天海缆、兄弟维生素5家企业获评省级先进智能工厂,盈德气体、丰山生化、域潇锆钛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吉电绿氢制储运加用一体化(一期)示范项目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岚泽年产3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获批国家能源局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为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绿色转型再添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绿色转型“破局突围”低碳发展“成效亮眼”
在碳谷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正专注于新材料的研发与测试,实验室里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积蓄技术动能。目前,这里已成功集聚国网海上风电技术实验室大丰研究中心、联合利华零碳再生中心、瀜矿CCUS等高端研发平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技术创新策源地,为低碳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绿色交通体系逐步成形,“零碳出行”场景落地见效。区内制加氢站即将投入使用,一批氢能助力自行车站点与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已建成投用,实现零碳产业园交通基础设施全覆盖,让绿色出行融入园区日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还在园区设立绿电绿证服务点,为企业提供绿电绿证咨询、交易等“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便捷获取绿色能源。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完成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认证,上半年产值综合能耗预计降至0.66吨标准煤/万元,低碳发展成色更足。节能降碳项目扎实推进,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6家重点用能企业精准发力,完成9个节能降碳项目改造,累计实现节能量5.01万吨标煤,以节能实效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低碳化深度转型。
营商环境“优服务”市场主体“添活力”
大丰港经济开发区深入推进“一园一策”改革,形成了“一办七局、五大板块、三大中心”的扁平化管理架构,机关工作效能明显提升。聚焦企业需求,开展“市场主体减负年”营商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开辟信访反映和检举控告“绿色通道”,严肃纠治影响市场秩序问题,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区奖补政策,组织企业申报节能降碳2025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以“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为企业转型升级“搭梯子、赋能量”。
放眼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绿色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从绿色工厂到绿色供应链,从智能制造到循环经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正在探索一条经济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新发展道路。在这里,绿色转型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答题”;大丰港用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不是“负担”,而是蕴藏机遇的“新赛道”;不是“限制”,而是释放潜力的“新动能”。
未来,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将继续沿着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顾越)
责任编辑:问泽祥 张勇峰 李腊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