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丰区大桥镇潘丿村,提起妇联副主席、网格员吴健蓉,乡亲们总会笑着说:“是她带着我们用一双手‘绣’出了好日子!”从3人小团队到60余名固定工人,从零散订单到年发放工资超50万元,不到两年时间,吴健蓉带领村里的妇女们闯出了一条以手工制花为特色的增收路,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巾帼力量。
从“闲不住”到“忙起来”:把难题变成机遇
潘丿村地处大丰区东南部,是拆并乡镇后的村落,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不少妇女常年赋闲在家。“乡村振兴,关键是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作为村妇联副主席,吴健蓉看着姐妹们守着家却没活干,心里总盘算着能为大家找条灵活就业的路子。
转机出现在2023年的一次走访中。吴健蓉在朋友家偶然见到手工烫花工艺,“前期投入小、上手快,太适合村里的姐妹们了!”她立刻回村向村支部书记汇报,召集村两委妇女干部开专题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讨论越有劲儿,决定就干这个!当年6月,潘丿村手工制花项目正式启动。可起步的路并不顺:货源没着落,吴健蓉就拉着村妇联的两位姐妹到处托亲戚找朋友,终于与大丰一家制作点达成长期合作。没场地,就把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改造成“乡村振兴工作室”,当成姐妹们的“创业根据地”。
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用真心焐热民心
工作室搭起来了,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妇女们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人觉得在家带娃都比这挣得多,还有人怕学不会。吴健蓉没气馁,带着网格员们迈开“铁脚板”,挨家挨户做工作。
“手把手教,面对面劝,掰开揉碎讲明白。”吴健蓉记得,村部旁的陈桂琴刚开始做了几天就打退堂鼓:“忙活一天才二三十块,不值得!”她拉着陈桂琴坐下来算细账:“刚开始手生慢正常,过了磨合期,熟了就快了。你看,做一分就有一分收获,总比在家闲着强呀!”
那段时间,吴健蓉天天泡在工作室,陪着大家练手艺。陈桂琴渐渐摸到窍门,速度越来越快,收入从一天二三十元涨到七八十元,逢人就说:“健蓉没骗我,这活儿干得值!”
真诚换来了信任,越来越多的妇女走进工作室。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固定工人60多人,2024年底参与总人数达175人。今年以来,浙江的订单接连而至,三批订单总额近30万元,潘丿村的手工制花名气越来越响,带动在全镇掀起了手工制作热潮。
从“找货源”到“拓市场”:在破局中谋新篇
货量不够、物流单一、工具短缺……,随着规模扩大,新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货源,受大环境影响越来越不稳定。“不能只等着别人给活干,得主动找市场!”吴健蓉召集姐妹们开“诸葛亮会”,定下“向外拓源”的路子。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吴健蓉带着团队多次奔赴浙江义乌,一家家跑企业、谈合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与多多制花、馨凯制花等4家企业达成长期合作,货源稳定了,技术有了支撑,姐妹们的干劲更足了。
如今,潘丿村的手工项目已不局限于制花,烧边、烙铁、胶枪加工、丝袜成品制作……,业务越做越广,还与大丰城建集团达成固定合作,承接发夹、首饰等多样化订单。为提高效率,村里甚至投入了激光车间和设备,减少中间环节,让利润再提升一截。
两年来,项目不仅带动本村200余人就业,更辐射全镇647人参与手工经济,群众增收200多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近3万元。妇女们靠手艺挣钱,腰杆直了,家庭更和睦了,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甜。
“汗水多、困难多,笑声更多、收获更多。”回望来路,吴健蓉眼里闪着光。她说,接下来要带着姐妹们继续探索,拓宽手工经济的增收渠道,“只要方向对了,坚持下去,一定能走出一条潘丿特色的乡村振兴路!”这双托举起富民希望的巧手,正一针一线,绣织着乡村更美的明天。(卞婧 程晨 倪思远 季俊华)
责任编辑:蔡志伟 张勇峰 李腊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