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丰区三龙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被身边的人戏谑地称为“所长”。在农村户厕改造这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路上,他们从未退缩,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以实干为笔、担当为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共同书写三龙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先锋表率:从“蹲点调研”到“精准破局”
面对改厕初期“群众观望多、推进难度大”的困局,三龙镇户厕改造工作分管领导董汉忠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连续40余天走村串户,蹲在田间地头听诉求、集民意。他的个人工作日记里,写满了农户“想方便却怕不实用”的期待、“房连房、管道难铺”的客观限制,以及“排污直接连接污水管网”的迫切需求。这些带着泥土气的调研,最终转化为“一事一策”的精准方案,真正让政策“长”在群众心坎上。
作为项目“总指挥”,他将改厕纳入重要工作内容,创新建立“周调度、月会办”推进机制:每周召开户厕推进工作例会,拉着施工队、监理方、村民代表围坐讨论,现场解决施工条件受限、施工队技术不过关等问题,推动改厕工作蹄疾步稳。
坚守攻坚:从“观念破冰”到“质量护航”
户厕改造的路,从来不是铺着鲜花的坦途。从春寒料峭到秋雨绵绵,从烈日炙烤到寒风刺骨,前进的路上始终萦绕着“风雨”的味道——那是村组干部夜灯下宣讲政策的倒影,是冒雨巡查基坑的脚印,是群众从皱眉到点头的转变,更是一场与时间、困难、旧观念“过招”的持久战。
为让村民从心底接受并支持户厕改造,三龙镇多管齐下:镇、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用拉家常的方式讲解改厕对减少蚊蝇滋生、预防疾病传播、提升生活舒适度的好处;利用“村村响”广播、微信群普及政策知识;在各村设示范点,邀请村民实地体验新厕所的便利与卫生。
起初,村民老赵对改厕很抵触:“家里就两口人,老厕所用惯了,没必要改。”村干部便常邀请他体验改造后的卫生间。一段时间后,老赵夫妇切身体会到新厕所的干净与便利,主动申请改厕。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三龙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村民代表”为主线,让党员和村民代表先行先试。典型的力量是无声的动员,群众在体验中解开思想疙瘩,卫生厕所的建设水到渠成。
质量是改厕工作的生命线。各村村组干部紧盯材料、施工、验收三大环节,全程跟踪监督施工过程,积极向职能部门请教,及时破解难题,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改造后的厕所实用、耐用、群众满意。
民生温度:从“如厕难题”到“幸福升级”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农村“厕所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三龙镇村民的生活。走进村民丁干春家,改造后的厕所整洁明亮,室外三格式化粪池不渗不漏,室内座便器、废纸篓等设施齐全。“原来的厕所就是个粪坑,上面架个木制弓凳,又脏又臭,蚊蝇到处飞。改了之后,周边环境好太多了!”丁干春笑着说。他的儿子在镇上居住,以前带孙女回家,孩子总因蹲不惯老厕所跑去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公厕,“现在家里厕所干净卫生,孙女再也不抵触了!”
持久村村民蔡干才家的新厕去年4月改建完成,今年1月因寒潮冻裂了马桶和水管。村里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维修,更换受损设备,还反复叮嘱冬季防护要点,建议加装保温设施,彻底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在资源利用上,三龙镇因地制宜,将粪污资源化利用与农业产业结合:与种植大户合作消纳粪污,和集中处理中心签订处理协议,鼓励村民自主使用液态肥。变废为宝的实践,既护了环境,又助了农业绿色发展。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用上了干净整洁的卫生厕所,村庄更整洁,生活环境更优化,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这场“厕所革命”,让乡亲们共享绿色健康的新生活,也为三龙镇的乡村振兴增添了亮丽的民生底色!(高清清)
责任编辑:问泽祥 张勇峰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