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区多元创新培育乡村发展“生力军”
2025-05-06 10:55 我言新闻

4月29日,来自大丰区15个镇(区、街道)的35名学员,历经3天2晚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后圆满结业。新获评的6名优秀学员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丰华街道裕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郁晓阳计划发挥“直播室”“抖音号”作用,拓宽裕兴荠菜、裕华大蒜、裕华羊肉等农产品销售渠道,并通过村集体领办家庭农场,流转居民土地种植荠菜,为裕兴食品厂供应原料,增加集体收益;江苏现代农业(特种畜禽)产业体系示范基地主任潘春喜的儿子,这位标准的“农二代”在培训后坚定了回乡创业决心,准备接棒父亲的养兔事业,在兔产业全链条发力;市级示范合作社金沐禾农业公司理事长梅春花,拥有100余台套大型农机具,服务覆盖周边8个乡镇5万亩土地,她打算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做强“新农服”;定向委培“新农干”朱自文则计划组织农民统一种植小米椒,助力大家“家门口”增收。这些学员的积极规划,正是大丰区与驻丰上海农场联合举办两期乡村振兴人才实训班成果的生动缩影。

去年以来,大丰区委区政府与驻丰上海农场积极贯彻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多次对接谋划,联合举办三期乡村振兴人才实训班,培训学员100名。通过回访发现,这些学员已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有的成为村办手工经济“领头雁”,有的投身智慧农业发展成为“新农服”,还有的在电商直播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新农商”,更有学员已成为大蒜、香芋、菊花、大葱等特色产业“新农创”和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新农匠”、行业先锋,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今年,大丰区接续发力,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再次联合举办两期乡村振兴人才实训班,已培训学员75名。通过创新培养模式,精心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实践“高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选拔:构建多元化乡村人才矩阵

立足乡村振兴长远发展需求,大丰区在学员选拔上秉持实践导向原则,优中选优。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制定明确选拔标准,在全区范围内精准筛选出75名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发展潜力的重点学员。学员群体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年轻双强型村组干部、种植大户、退役军人、返乡创新创业者、大学生村官等。不同背景的学员汇聚一堂,在培训过程中实现跨领域、跨层级的经验交流与思维碰撞,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为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产业发展“领头雁”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先锋队”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课程:打造实用型人才培育体系

为培养出真正契合乡村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大丰区农业农村局在课程设置上紧扣实际,实现“三个升级”:内容升级。邀请区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深入解读大丰区“六种经济”模式,分享助力超龄农民“家门口”增收致富、激活富民强村新动能的实践经验;新增“互联网+农产品电商”课程,邀请扬州大学商学院顾建强教授剖析行业新趋势与实战营销策略,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帮助学员开拓思维,掌握农产品电商运营核心技能,推动传统农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形式升级。采用“专题讲座+实地观摩+小组讨论+经验交流+跟踪回访”的“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形成“学-思-用”闭环。专题讲座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实地观摩让学员直观感受先进农业生产模式与经营理念,小组讨论激发思维碰撞,经验交流促进相互学习,跟踪回访则确保培训效果持续巩固,全方位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互动性和实效性,推动学员将理论知识高效转化为实践能力。师资升级。注重师资队伍的“接地气”属性,除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外,还广泛邀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授课。种植能手沈琴现场分享“一年三熟”种植模式的增产增效实践经验,致富带头人杨晓成讲述稻渔综合种养与“三色庭院经济”的创业历程。这些来自基层的专家以朴实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将复杂的农技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实用技能,显著提升了培训的实用性。

立体教学:确保培训成果高效转化

为增强培训效果,两期实训班采用“课堂授课+田间指导”的立体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员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在田间地头,老师现场答疑解惑,针对学员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培训注重培育学员的电商品牌思维,引导学员从单纯的“会种地”向“懂经营”转型升级。通过牵线搭桥,搭建学员与老师之间的长期沟通渠道,为学员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与发展指导。据统计,学员对这两期培训的满意度达97%以上,普遍反馈在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实践难题等方面收获颇丰,切实提升了自身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未来,大丰区农业农村局和驻丰上海农场将乘势而上,持续优化“理论+实践+跟踪回访”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倾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大丰样板”,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朱玉淋 马媛媛)

责任编辑:蔡志伟 张勇峰 王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