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确保各类乡村振兴项目在阳光下运行,资金在规范中流转,群众在发展中受益,近年来,滨海县界牌镇纪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聚焦项目审批、资金使用、建设质量等关键环节,主动前移监督关口,嵌入项目全过程,以精准有力的专项监督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廉洁高效推进保驾护航,力促乡村发展动能更足、成色更纯、根基更牢。
把牢项目启动“方向盘”。界牌镇纪委深知,项目启动阶段的监督是防范风险、确保方向正确的“第一道关口”。为此,镇纪委将监督“探头”架设在项目立项之初。强化源头参与。督促镇党委、政府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凡是涉及重大乡村振兴项目立项、资金安排等事项,纪委委员列席相关会议,现场监督决策过程,重点对项目可行性、政策合规性、资金预算合理性等提出监督意见,防止“拍脑袋”决策、违规立项等问题。紧盯关键少数。加强对项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员的廉政提醒谈话,签订《廉洁承诺书》累计28份,明确纪律红线,压实主体责任。规范审批流程。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梳理并公示项目审批流程、时限和标准,督促其依规履职,杜绝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现象。从源头上筑牢了廉洁防线,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决策科学、监督同步”的良好开局局面。
紧盯项目实施“全过程”。项目启动后,持续跟进、动态监督是确保项目建设不偏向、不走样的核心环节。实行“清单化”监督。围绕项目建设的关键节点,如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工程变更、资金拨付、质量监理等,制定详细的监督任务清单,明确监督重点和方式。开展“滚动式”检查。镇纪委联合财政、农业、审计等条线,成立专项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项目现场,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查看、走访群众等方式,对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质量等进行常态化、滚动式监督检查。累计开展专项检查25次,覆盖所有在建项目。搭建举报平台。在项目现场公示监督举报电话和二维码,广泛收集村干部、党员群众、项目参与方等对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反映。同时,利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及时受理和处置相关投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微腐败”风险得到有效遏制,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巩固项目成效“长效性”。镇纪委不仅关注项目建设过程,更注重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护和长期效益,以及监督成果的转化运用,着力做好监督“后半篇文章”。强化整改“回头看”。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并适时组织“回头看”,对整改不力、虚假整改的严肃问责,确保问题真整改、改到位。目前已对前期发现的35个问题全部完成“回头看”,整改完成率达100%。推动机制“长效化”。针对监督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制度漏洞,深入分析原因,向镇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监察建议,推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扎紧制度笼子。评估效益“促共享”。联合相关部门,对已建成项目的运营情况、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等效益进行评估监督,确保项目真正发挥应有效益,防止建成后闲置或效益低下。关注项目收益分配环节,严防优亲厚友、截留挪用等问题。镇纪委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监督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了“发现问题、严明纪法、整改纠偏、深化治理”的闭环,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本地深入实施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