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烈士40余载老兵走进“开学第一课”
2024-09-02 16:01 孟卓榕 班雪凡

8月30日,三仓烈士陵园的“守墓”老兵顾平缓缓走进东台市图书馆,当天他带着43年守护烈士英灵的过往故事,参与到“开学第一课”活动现场,给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一课。

顾平个子不高,不苟言笑。因为与战友立下誓约:“报效国家、一生奉献!”顾平已在烈士陵园度过人生三分之二的时光。守护烈士英灵43载,他跑遍全国收集红色文物2000余件,整理上传2238名烈士名录,跨越40万里为37名烈士寻亲成功,把简陋的陵园打造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曾获“全国红色文物保护感动人物”“江苏好人”“江苏省双拥先进个人”等荣誉。

战争期间,顾平目睹与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不幸牺牲,甚至连遗体都无法及时运送回国。当顾平退伍回到家乡,供他选择的安置单位不乏当时最热门的岗位,而他却牢牢记得与战友的生死誓言,选择到一穷二白,没有编制、财政不发工资的三仓烈士陵园。“那是最艰苦也是最需要建设的地方,这是我对党、对战友的承诺。”顾平说。

那时候的三仓烈士陵园作为乡镇陵园,工资微薄,条件简陋,仅有1945年修建的烈士亭、苏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和公社划拨的2亩多地。顾平在此工作的前3年,每月工资30元都是打的白条。没有房屋,他就借来油布搭建工棚,没有水他就自己打砖井,没有电就用马灯照明,没有资金就凭公社开具的介绍信到各单位跑捐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烈士塔落地建成,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周克玉上将为塔命名,并亲题“苏中人民抗日烈士纪念塔”。

2014年,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原本烈士塔塔体裂缝、面层剥落、栏杆破损,有倒塌的危险。顾平决定立项重建烈士纪念塔。他整天泡在工地里督促检查施工质量和进度,终于赶在2015年清明节前完成了工程建设,确保了三仓烈士陵园以全新面貌迎接祭扫群众。40多年为烈士“站岗”,陵园在顾平手上由原来的2.34亩慢慢扩建到64.7亩,一步步打造成为红色主题的建筑群,先后被授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荣誉。

顾平讲得津津有味,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开学前夕,以红色宣讲为孩子们开启新学期的大门,顾平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顾平一生爱党爱国赤诚无悔,唯独女儿是他最大的遗憾。受顾平影响,女儿从小爱听红色故事,立志长大后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参军入伍投身国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顾平全身心投入陵园建设期间,他19岁的女儿不幸因病去世。病床上,女儿向他喃喃低语:“好想再听爸爸讲过去的故事,希望您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孩子听,那就是女儿仍在身边。”

他自学电脑,每年编辑上传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文章100多篇,被广州新四军研究会表彰,还受邀参加纪念新四军成立80周年大会、纪念粟裕诞辰110周年大会并发言。退休后的顾平继续担任陵园顾问,每天早上7点到班,最忙的时候一天接待4000多人次,讲解10多次。

作为盐城唯一的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和镇“百姓名嘴”,顾平每天不是在陵园就是走村进校开展宣讲,年均宣讲红色文化100余场。在繁重的备课、宣讲之余,顾平还担任东台市好人缘助残协会三仓志愿队队长,走访残疾人1491人,并捐款10万余元,用于对困难家庭的慰问帮扶。2017年起,他连续6年被表彰“东台市优秀志愿者”。

“守护好脚下这片红色热土,我还能再干40年!”这是顾平一生未变的初心。秉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之心,牢记践行对战友和女儿的誓言,顾平仍在尽他最大的努力,将烈士的丰功伟绩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荀婷 范进 王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