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看盐城第三十三期
2022-11-11 07:53 我言新闻

11月7日 新华社客户端

以千城胜景|大丰野鹿荡·秋日私语为题

11月7日,新华社各平重磅推介大丰野鹿荡唯美视频、图片,其中新华社客户端的浏览量很快破百万。

这里是麋鹿的天然行宫,这里拥有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野生芦苇荡,1万年前,这里是古长江的入海口,各类珍稀鸟类、植物多数可在此觅得踪迹。遇见大丰野鹿荡,去湿地深处寻找《封神榜》里的神兽,姜子牙的坐骑——麋鹿。

野鹿荡一定得凌晨去,看完日出后,再往深处。天空还笼罩着一层薄雾,滩涂上不均匀地分布着各种植被,积水倒映着刚睡醒的天空,远处的薄雾将整个氛围渲染的更加神秘。也可以将车停在远远的路上,远处的滩涂是明亮的,群鹿在一旁吃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大团大团的云朵在慢慢漂移,静谧得像一幅油画。

人纷纷,事扰扰,可别错过这茫茫湿地里的呦呦鹿鸣。

11月7日 CCTV-13

条子泥湿地:珍稀鸟类卷羽鹈鹕数量连续三年增长

条子泥湿地是太平洋西岸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系统之一。2019年以来这里观测记录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数量连续三年增长。

11月7日 文汇报

江苏盐城等七城最新入选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日前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地拉开帷幕。在大会期间,《湿地公约》秘书处为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颁发证书。中国共有七个城市入选,分别为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江西南昌、辽宁盘锦、湖北武汉、江苏盐城。

全世界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据13个,数量居各国第一。国家林草局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至今,中国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目前拥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

盐城承办此次大会全球滨海论坛研讨会边会,向全世界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盐城智慧。

582公里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盐城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是全球候鸟迁飞的重要枢纽。位于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2022年1月,在自然资源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共同主办下,首届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成功举办。会议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全球滨海论坛的设立旨在为促进全球滨海湿地保护、推动滨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11月7日 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

候鸟的旅行

11月7日,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聚焦盐城,推出2分22秒《候鸟的旅行》短视频

讲述黄海湿地上候鸟的故事。丹顶鹤的爱,温暖盐城的冬!

《候鸟的旅行》系列视频,选取《美丽中国:自然》微纪录片拍摄过的该路线上中国的六个湿地——内蒙古达赉湖,辽宁双台河口,江苏盐城,安徽升金湖,江西鄱阳湖,香港米埔内后海湾,通过候鸟的“趣味对话”来讲述该湿地上候鸟的特别故事。

其中《丹顶鹤的爱 温暖盐城的冬》邀请CGTN主持人王冠配音,带观众一起去认识盐城黄海湿地。

王冠:盐城黄海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它也是中国第一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该湿地占地2700平方公里,为23种重要的国际迁徙鸟类和17种濒危物质提供了优质栖息地,湿地区域内的大丰麋鹿保护区是国内最大的麋鹿保护区。

11月9日 解放日报

“输血”变成“造血” 盐城为湿地建银行

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地拉开帷幕。6日,大会正式通过《武汉宣言》,呼吁各方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

在这次首度由我国承办的《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江苏盐城的存在感很高。2019年,位于盐城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盐城又喜提“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而在COP14大会期间举行的“全球滨海论坛研讨会”边会也与盐城颇有渊源。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沿海滩涂湿地。作为全国唯一拥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的地级市,盐城湿地保护地数量与等级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前列。科学保护与恢复湿地资源,维持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盐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盐城也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是目前全球野生丹顶鹤最大的越冬地,为丹顶鹤、勺嘴鹬、黑嘴鸥、青头潜鸭、黑脸琵鹭、麋鹿等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在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规模及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全球重要性。

对于滨海湿地保护,盐城近年来可谓不遗余力。2021年,盐城开展“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试点,项目总投资4.13亿元。在加强湿地生态修复的同时,盐城积极探索湿地保护的长效机制,探索通过湿地生态银行使湿地修复从原来的“输血式”变成“造血式”,今年8月,江苏省首笔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远期质押贷款1000万元在盐城成功落地,这是全国首单基于自然的鸟类友好型生态修复蓝色碳汇金融创新。

此外,盐城还积极开展遗产地生态旅游规划,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中国试点项目在盐城实施,建立基于突出普遍价值(OUV)的品牌内容体系,积极探索沿海地区可持续生态产品转化路径。目前,盐城已建成湿地博物馆和博物园,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黄海湿地生态修复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11月9日 新民晚报

2023全球滨海论坛将在盐城举办

扩大生态保护“国际朋友圈”

11月9日,《新民晚报》聚焦盐城扩大生态保护“国际朋友圈”。

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大会)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两地拉开帷幕,这是我国首次承办《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全球滨海论坛成了广受关注的热词。大会期间,还会宣布盐城将成为2023全球滨海论坛举办地。

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发端于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盐城是我国目前唯一既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又获评国际湿地城市荣誉的城市。多年来,江苏盐城一直致力于扩大生态保护的国际朋友圈,曾连续举办四届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2020年12月,由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和盐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黄(渤)海滨海湿地研讨会上,Ramsar、CBD、CMS、IUCN等国际组织专题召开2021全球滨海论坛筹备会,专家学者建议依托中国“黄(渤)海滨海湿地研讨会”举办全球滨海论坛。

2022年1月,首届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成功举办。会议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并决定成立全球滨海论坛国际筹建工作组,将推动全球滨海论坛成为一个汇聚各利益相关方、基于自然和科学实证、协调目标与行动,落实重大国际议程的国际机制。

“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具体行动。”正在日内瓦分会场出席本届大会的《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雷光春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正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合作与交流平台,对于盐城对外开放、吸纳全球智慧、滨海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维护世界自然遗产突出价值将起到重要作用,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贡献盐城方案。

11月10日 焦点访谈

共“进”五年 越办越好

11月10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推出《共“进”五年 越办越好》专题,点赞盐城经开区华人运通高合汽车和科思创成功签约“低碳智能 共创合作”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出行未来,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新华日报11月10日

256.8公斤!盐碱地上实现大豆单产新突破

“改良田大豆亩产256.8公斤,未改良对照田亩产169.6公斤,亩增产51.4%。”11月9日,站在盐城市亭湖区秋益家庭农场大豆示范田里,盐城市农科院副院长秦光蔚指着收割后豆茬尚未清理的盐碱地说,他们利用先进土壤改良技术,将改良田含盐量从0.4%降为0.21%,实现了大豆在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突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盐城拥有683万亩滩涂,如果盐碱地改良技术能解决大豆种植的实际难题,300多万亩盐碱地有望改良增产。

但要在盐碱地上种好大豆并不容易。多年来,秋益家庭农场稻菽种植产量低、经济收益低,尤其是大豆前期出苗率非常低。“大豆根系发达,缀满根瘤,它们就像固氮的小‘氮肥厂’,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化肥用量,但是未改良的盐碱地上大豆几乎没有根瘤菌,结出的豆荚也少。”专家表示。

今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土壤改良团队联合盐城市农科院、亭湖区科技镇长团开展“盐碱地治理改良暨大豆作物增产”项目,采用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技术,解决了盐碱地土壤板结、大豆产量不高、综合性状一般的难题。

“亩产256.8公斤!即使与非盐碱地块亩产大豆约190公斤相比,也提高了35%左右,非常不易。”11月4日的测产结果令专家十分欣慰。盐城市农科院大麦研究室主任沈会权说,按大豆价格每公斤6.4元计算,亩净效益可提高560元。“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示范推广,让更多盐碱地变成良田,长出‘金豆子’,帮助更多农民丰收得实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