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 央视《新闻联播》
国内规模最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投产
9月26日,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成功接卸首船液化天然气,标志国内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实现投产。盐城“绿能港”一期总罐容达250万立方米,对于华东地区天然气储备调峰保供等具有重要意义。
9月26日 CCTV-13
西兰花开“智慧田”
9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以《五彩之秋·绿色西兰花开“智慧田”》为题对我县西兰花产业发展进行了报道。响水十万亩西兰花海再次呈现在全国观众眼前。
一棵西兰花,一方大产业。从种苗到移栽,从管理到采收,从储运到销售,如今,响水西兰花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主体达151家,总产值近12.7亿元,带动约3.5万农民增收致富。
9月27日《新华日报》
射阳竞逐低碳发展新赛道
9月27日《新华日报》头版聚焦射阳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项目大推进、产业大招商”竞逐低碳发展新赛道。
金秋时节,鹤乡大地射阳,处处涌动发展热浪——射阳县经开区弗迪动力电池一期厂房,8条自动化生产线全部投入试生产,不远处的二期项目现场,塔吊林立,车辆穿梭……
弗迪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30GWh新能源动力电池。“拿地即开工”“五证一天办”,3个月正式签约,40天正式开工,8个月实现投产……刷新了比亚迪全国新征地项目中建设的最快速度。依托比亚迪“链主”带动,水仙电子模切、正鑫源结构件等动力电池产业链配套项目加速集聚。
射阳县委书记吴冈玉表示,自市委开展“企业大走访、项目大推进、产业大招商”活动以来,射阳聚焦主导产业、聚力重大项目,以项目大突破、产业大发展奏响绿色低碳发展“奋进曲”,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了强劲支撑。
亨通海能项目现场,148米的立塔高耸。该项目是射阳重点引进的新能源产业链基地型企业,总投资38亿元。“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项目面临疏缆码头选址、陆缆生产线用工短缺等问题,于是迅速对接盐城港口集团和县人社局协调解决,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投产。”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分管负责人潘志峰介绍,目前,项目陆缆生产线已经投产运营,并手握20亿元订单。
“企业原材料、零部件本地能否配套?”“物流是否通畅?”“有哪些问题需要协调解决?”……八月以来,射阳县32名县处职干部、326名镇区科级干部全部下沉江苏长风海工等841家企业和在建项目一线,聚焦成长“烦恼”,解决发展阻碍。通过县产业协同需求对接平台,帮助56家企业达成产业协同合作项目28个;召开政银企对接会,帮助68家企业解决资金5.69亿元;建成投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每周举办“周末人才集市招聘会”,解决重点企业用工4192人……截至9月份,射阳共收集企业资金、用工、用地等重点问题207个,交办问题171个,目前已解决198个。
谋定而后动,射阳在创新中全力开展“项目大推进”,激发项目建设的澎湃动能。
射阳经开区科技大厦内,贴满红、黄、黑三色小旗的“2022年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督查表”格外醒目。“我们纵深推进‘全生命周期服务集成’改革,实行定任务、定清单、定责任和比压力、比动力、比干劲‘三定三比’,促进项目建设再提速。”射阳县重大项目服务中心主任祁庆说。截至8月,射阳新开工兰邦特种纤维等74个亿元以上项目,新竣工恒百胜新材料等42个亿元以上项目。
瞄准“双碳”战略新机遇,竞逐绿色低碳新赛道。射阳依托“风光”资源,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传统产业积极转型升级、新兴业态加速布局,产业潜能持续释放。
射阳港经济开发区零碳智慧园区,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中段评审,“能、碳”双控管理平台将于11月建成运行,屋顶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35.1MW,碳汇交易中心加快建设……射阳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将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作为关键增量,对全县180家规上工业企业进行免费数字化诊断,投资12.3亿元实施85个智能改造项目,80%规上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光电显示、精密结构件等新兴产业增幅达60%。
锚定重点产业链,射阳开展“产业大招商”,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从“3+3”产业体系到“2+2+3”产业链集群,射阳主动置身“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空间,大力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全产业链价值攀升,擦亮绿色制造“底色”。
图片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纵深推进,长三角制造业围绕重点产业成立产业链联盟。抢抓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射阳调优配强37支110人专职招商队伍,奔赴上海、苏州等地专题招商。今年以来,射阳先后举办射阳(长三角)产业链专题招商推介会等线上、线下招商活动49场,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3个,总投资574.79亿元。
9月27日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
小康中国 千城早餐
近日,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传来消息,东台美食被刊入该社出版书籍《小康中国 千城早餐》第一辑。
《小康中国 千城早餐》是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携手百度共同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视频栏目。该栏目主打烟火气十足的“早餐情怀”,展现全国各县、区、乡镇人民朴实但富有生机的原生态小康生活,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时代和生活的美好。
在这档节目中,我市精心拍摄推送的作品《乡愁就是一碗鱼汤面》荣获优秀奖,该作品时长2分36秒,聚焦东台特色早餐鱼汤面,从饮食文化、本地风土人情入手,展现东台人热闹鲜活的城市画面,讲述老百姓餐桌背后的动人故事,以及因鱼汤面而产生的乡愁情结。作品在新华社和百度平台发布,点击量达到2828600次。
此次出版书籍,是新华社结合已播出视频作品推出。书籍中,江苏专辑共14家,东台为其中之一。东台鱼汤面专题共4页,一页文字,三张图片,并附有《乡愁就是一碗鱼汤面》微视频的二维码,扫码即可欣赏。
9月28日 北京西路瞭望
“桥”见射阳:听海看鹤飞
长虹卧波处,滩涂芦苇绿。
沿着新建成的黄沙港湿地观光大桥向东而下,目之所及,是无边的青色的芦苇滩,头顶蓝天白云,海鸥伴着白鹭,空气里弥漫着大海的味道。射阳河水在这里奔涌入海,蔚为壮观。
水乡射阳,不仅临海,沟港河汊也多,射阳河等大小河流密如蛛网。有河必有桥,扫描射阳的桥,建设速度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十三五”后,桥的发展史已成为射阳交通史、开放史的重要章节,从交通末梢到发展前沿,大桥小桥千姿百态,功能不一,成为射阳沐光向海,绿色发展的新赛道。
蜿蜒曲折198公里的射阳河从宝应县奔流至射阳入海,更多的桥在射阳河上留下倩影。在全省唯一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高速公路盐射高速上,共建有21座桥梁,其中包括两座互通和新坍枢纽。
每座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瞭望君”带您去看鹤乡1919座桥,去听一听大桥的建设者、见证者、受益者讲述大桥背后的故事。
一桥飞架大河,油门一踩到对岸
秋分过后,射阳种粮大户刘成龙每天都会到自家田头转转,稻穗金黄,收割的季节越来越近。
射阳县海通镇中尖社区,这里有刘成龙种植的500亩稻田。宽阔的射阳河向东入海,将中尖社区和射阳新城区分隔开。前两年,刘成龙在河对岸的合顺村流转了1100亩土地。“一南一北两块地,每次农田打药的时候,植保机要向东直上射阳河闸,绕道射阳河,多走七八公里,多开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对岸。”期盼着家门口能有一座桥直通新城,刘成龙没想到梦想就这样照进了现实,今年8月底,合海线射阳河大桥建成通车。走上桥的刘成龙,心情无比舒畅。
合海线射阳河大桥全长880米,主跨100米,是射阳目前主跨最大的桥梁。这座大桥的开通,让刘成龙等海通镇村民成了最大受益者,去新城区上学的孩子们每天早晨能多睡半个小时。“吃过晚饭,我们喜欢散步去桥那边,吾悦广场是新城区最热闹的地方,中尖社区的妇女也像城里人一样,悄悄去学跳广场舞了。”在刘成龙眼中,乡村与县城,只是一座桥的距离。
射阳河北岸,63岁的夏正军种了2000多亩地。每年出粮时,老夏就犯愁,新城区就在眼前,但粮食要卖到对岸,只能开车绕。现在好了,粮食装车,油门一踩就到了对岸,中尖社区从偏僻一隅变成交通最便利的地方。
在大家眼中,合海线射阳河大桥是便民之桥,致富之桥,也是振兴乡村的桥。而中尖社区居民之前去对岸的必走之桥——射阳河闸(今共青桥),除了挡潮、排涝、通航、灌溉、方便出行外,还是一座历史的桥,文化的桥。
“东临黄海之滔滔,西挟长河之潺潺。浩浩然雄居于千里长堤之上,巍巍乎傲立于平原沧海之间。化洪水猛兽之险为黎民百姓之福,此乃射阳河闸也。”从桥头的《射阳河闸赋》上可以看出,于1956年5月21日竣工的射阳河闸由苏联专家设计,为建国初期我省的第一座挡潮闸。大闸共35孔、总长410余米。当年,大桥通行时,整个苏北都沸腾了。1956年5月23日,浩浩荡荡的群众涌向射阳河闸,欢庆射阳河闸建成。历经70年风雨,今天的射阳河闸依旧横卧于射阳河上,宛如一条彩虹,河闸上游是碧波荡漾的射阳河,下游是浊浪排空的黄海之水,河海一闸之隔。闸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闸下桅杆林立,百舟竞发。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射阳河上千秋大桥,是射阳河上最早一批撤渡建桥项目。千秋大桥将射阳河南北两岸紧密相连,结束了几十年渡船寒来暑往的日子,人流物流周转效率明显提升,千秋和临海两镇的经济发展也明显提速,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在射阳四明镇,横跨射阳河支流——通洋河的西坝大桥连接邵尖岛内的邵尖、青龙村和建中社区,虽然桥长仅400米,却改变了四明镇邵尖岛内两大行政村近6000人的出行。西坝大桥开通,缩短岛内到镇行政中心的距离近16公里。四明镇青龙村居民陈中莲说,“以前到四明镇办事要40分钟,现在有了桥,10分钟就能到。”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如果说一座桥拉动一个片区的发展,那么,这些加速资源要素流动与集聚的桥,正是自强不息的射阳人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奋斗缩影和历史见证。
桥建到哪,“桥经济”就延伸到哪
如果没有黄沙港湿地观光大桥,江苏孝丰集团董事长何孝锋便会想起曾经艰苦创业的日子。2006年,从南通来到射阳港,何孝锋干起特种水产养殖和加工。
“当年,要从东沙港去海边养殖区,必须绕道黄沙港,走海堤堆,40多公里的土路坑洼颠簸,特别是遇到刮风下雨,寸步难行。如果养殖户要进入塘口,或采沙蚕的工人们要去海边,得多花两个小时。” 何孝锋说,虽然公司每年产值达到一个多亿,但每次收货出货,看着车辆在路上艰难前行,自己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过,黄沙港湿地观光大桥的开通,让畅行无虞,还节约时间。
对此,射阳县海涂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姜亮也有同感。“大桥附近3万多亩滩涂是公司的开发管理区,以前,员工的车辆跑两三年就基本报废。”姜亮说,出行打通,现在企业的管理效率也跟了上来。另一方面,海边会经常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现在有了大桥,救援物资和机械设备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座桥还是生命通道。
黄沙港湿地观光大桥也为射阳港南部作业区提供了一条快捷的运输通道,同时提升了作业区水陆联运的能力。
大桥是加快发展的载体,大桥的建成对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射阳河入海口东侧,是金海岛大桥,它连接了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南北园区。虽然一开始只用于沿海防汛,但如今的金海岛大桥已是射阳港南北区域通行的唯一一座重要桥梁。无桥,港区便被分成南北两块;有桥,南北形成一体,南片区石材产业落户集聚、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北片区高效渔业风生水起。
落户于射阳港经开区的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射阳分公司,从事风机叶片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对公司来说,金海岛大桥无疑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之桥。
在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公司射阳分公司,内堆场地域有限,为缓解空间压力,公司新建一个堆场。因为内陆订单增加,许多风机叶片离不开陆路运输,金海岛大桥正是必经之桥。有了这座桥,公司运输成本降低,最大限度释放产能。
十多年前,射阳港还是一片荒芜,如今,依托港口的大进大出,新能源产业在这里蓬勃兴起。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让射阳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先后落户龙源、华能等国字头开发企业6家,集聚远景能源、中车时代、长风海工等28家行业领军企业,引进风电产业研究院、保利泰克叶片检测中心等科创平台3家,形成风场开发、主机、齿轮箱以及大数据运维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风电产业生态圈初具雏形。
把眼光投向“十四五”,射阳可开发近海资源310万千瓦,深远海超千万千瓦;县内可开发整县光伏资源315兆瓦,可开发集中式光伏资源300兆瓦;借鉴鄂尔多斯、广东江门等先行先试经验,射阳将打造以零碳产业为“内核”、产城融合为“架构”、资源循环利用为“导向”的综合性零碳产业园区。
海都大桥是连接射阳新老城区的又一条主通道,不仅提高了通行效率,也改善了县城区域交通出行品质,提升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在射阳,一条小洋河将县城分为南北两块,县城在向南发展的过程中,陆续建起20多座像海都大桥、朝阳桥这样的跨河大桥,为加速区域经济融入全县经济发展大格局作出了贡献。
一座桥不仅拓展了地区的发展空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大桥建到哪里,“大桥经济”就延伸到哪里。
沐光向海,海边小城架设开放之桥
“沐”光向海,依海而兴。射阳这座海边小城,向海架设开放之桥、发展之桥,以更宏阔的视野抢抓更多机遇。
9 月 16 日,经过 138 天的伏季休渔期,射阳黄沙港的渔民迎来新一轮开捕的日子。黄沙港,盐城唯一的国家中心渔港、省第二大渔港,年可泊船1000艘、卸货30万吨,交易额达30亿元。
出海渔民,向东北方向进发,船头桅杆越过新建的黄沙港湿地观光大桥,桥的那头,便是带给他们丰收和希望的大海。雄伟的黄沙港湿地观光大桥去年初建成通车。从空中俯瞰,这座全长1780.9米的大桥在无边滩涂上划出优美的弧线,直达海天相接处,美不胜收。当年,黄沙港湿地观光大桥获评“水韵江苏”十大最美乡村桥。
“工程列入了国家2016年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项目,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拨款。”江苏三维交通集团副总经理秦文龙介绍,“黄沙港湿地观光大桥也是特大桥,作为幸福大道东延工程,包括7公里左右的公路,近1.8公里的桥。桥梁通航净空高度26米,为盐城之最。大桥开通,只需五分钟就能到达海边。”
让建设者没有想到的是,湿地观光大桥建成后,便成了网红桥。老百姓多了亲海近海的去处,假日里一家老小就来这里赏海浪,吹海风,看日出、观码头、赶海小取,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现在,阜宁、建湖的老百姓纷纷赶来打卡,一些职业赶海人也前来采捕新鲜海货。
建这座大桥,射阳意在发展射阳港南港区,并为湿地保护、海上救援打通通道。县里对射阳港南港区进行规划调整,打造赶海公园。目前,黄海湿地旅游区项目已立项,这里将建黄海湿地公园。
向海之桥,更是一座发展之桥。射阳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接轨上海,实施长三角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射阳大米长三角地区直采直供基地。
作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射阳,鹤乡菊海景区、日月岛康养旅游度假区,吸引越来越多的长三角游客纷至沓来,走进鹤乡,听海看鹤飞。
9月28日 央视频
行走大江大河·水韵江苏
9月2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总台江苏总站、央视频、央视网、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推出的《行走大江大河·水韵江苏》第二集播出,讲述了东台条子泥湿地上的有趣故事……
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在潮流和波浪作用下形成独特的粉沙质潮间带湿地和辐射沙脊群。它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2019年7月5日,条子泥湿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核心区,顺利成为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类湿地的空白。
近年来,条子泥湿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当前重点工作,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修复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条子泥湿地内处处呈现一片鱼欢虾跃、水鸟飞翔、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条子泥湿地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关键区域,这里港汊纵横,各类鱼、虾、蟹、贝等底栖动物在此繁衍和栖息。因此条子泥湿地成为候鸟栖息的天堂。
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条子泥湿地每年有多达400多种、上百万只候鸟来这里栖息、迁徙。直播中李东明老师向观众介绍,在条子泥湿地他自己观察到的鸟类品种就有200多种,单是鸻鹬类鸟类的品种就有50多种。
9月29日 中国县域经济报
建湖,绿色跃迁满目新
9月29日,《中国县域经济报》头版头条以《建湖,绿色跃迁满目新》为题,宣传报道我县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民生改善、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喜人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
金秋时节,九龙口国家湿地公园碧波荡漾,斑嘴鸭、白鹭等珍稀鸟类自由嬉戏,呈现迷人的生态好风光。颜单优质稻米种植基地,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曳,丰收在望。瑞晶科技智能工厂,机器人挥舞手臂精准作业,BIPV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批量下线,为各地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绿色电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建湖县坚持新发展理念,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优势,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含新量”“含绿量”,走出了一条彰显建湖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全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308.4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665.5亿元;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水质等主要指标保持省市前列;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绿色发展百强县、科技创新百强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建湖县委书记祁从峰表示,奋进新征程,建湖将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破题之钥”,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产业转型 打造先进制造新高地
走进建湖经济开发区,处处可见火热的生产建设场景。总投资50亿元的润阳14.2GW—N型电池片项目加快推进,预计年底建成。润阳光伏二期项目全部投产后,连同一期6GW高效PERC太阳能电池项目,年销售收入将超200亿元。晶硅光伏产业链是近年来建湖重点打造的地标性产业链。今年1至8月份,建湖光伏制造企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70.9%,晶硅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建湖工业经济的新亮点。
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县,建湖抢抓“双碳”机遇,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目标,精心培育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和六条重点产业链,全力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推动形成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项目方阵。近三年,分别招引超亿元产业项目104个、159个、177个,特别是今年总投资103亿元的耀宁磷酸铁锂电池及系统总成项目落户,实现建湖百亿级重特大产业项目历史性突破。
在建湖高新区鸿达阀门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数控机床整齐排列,工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作为石油机械行业“老字号”,鸿达公司坚持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通过设备更新、技术革新、数字赋能等措施,推动转型升级,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建湖是石油装备和节能电光源两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近年来全力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强化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一方面鼓励企业顺应智能制造等趋势,加快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企业上云步伐,创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省星级“上云”企业3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全市第一,获省政府促进制造业转型成效明显地方激励。
农房改善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漫步在冈西镇徐王新型农村社区,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掩映在绿树中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仿佛置身一幅乡村田园水墨画。“老房子年代久远,破旧不堪。如今,拆旧换新我只花了3万多元,就住进了12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说起现在的宜居生活,村民徐寿银喜笑颜开。
“空斗墙、旧瓦房,一门两窗、六十平方”曾是建湖农房的真实写照。2018年以来,建湖把农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系统谋划,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进社区。累计改善农民住房3.7万户,新建新型农村社区35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6个、特色田园乡村6个、传统村落4个,美丽宜居乡村覆盖率100%,获评全省农房改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优秀县。
“小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功能配套齐全,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差。”建湖把群众满意作为农房改善的出发点,加强路桥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配套卫生室、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保障群众生活需求。同时,每个社区专门规划一块“微菜地”,让村民可以种菜吃,有更多获得感。
在高作镇万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光明村村民陆志平忙碌里透着喜悦:“家里6亩田全部流转给村里,自己一边领土地租金,一边在基地拿工资,每年又能多挣两万元。”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建湖做足土地文章,率先破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全域规划、全域设计,逐步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国土空间新格局,推进农业高效生产,助力乡村振兴。高作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课题摘得自然资源部部颁“牌照”。
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建湖立足各村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同步启动土地集中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提升农业农村农民自主“造血”能力,实现农民居住形态、农村发展质态的同步升级。2021年,全县所有涉农村(居)年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2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15元。
城乡一体 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
华灯初上,建湖县城南开业不久的宝龙广场热闹非凡,忙碌一天的市民在此休闲、消费,点燃城市烟火气,激活城市“夜经济”。在双湖公园,伴随炫酷的灯光、律动的音乐,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的灯光秀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县城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建湖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引领,实施城市精明增长战略,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万彩国际、灵龙里网红特色街区等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万达广场、金融政务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一座充满希望的创新创业活力城市正加速崛起。
老旧小区改造关乎居民生活质量。建湖聚焦“急难愁盼”,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下足“绣花”功夫,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4个,惠及城镇居民约2.4万户。同时,对中北巷等118条后街背巷进行整治改造,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刷新城市颜值。
“公交开到家门口,抬脚就能上车,真是太好了。”庆丰镇东乔村公交站台,正准备乘车去县城的张士清说。建湖全面提升城乡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开通县域公交18条,投入车辆92台,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加大交邮融合,建成县级物流分拨中心2个,镇级运输服务站15个,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198个。
交通建设只是建湖城乡一体化的缩影。紧扣城乡协调发展要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湖积极实施里下河洼地治理等项目,建湖港区集装箱航线开航,实现一级公路、管道天然气“镇镇通”。县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与各乡镇卫生院建成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全县所有镇(街道、区)均已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示范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9%。
文旅融合 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开门见喜、勤业至喜、繁华上喜……以故事节点的方式,通过淮剧新唱的形式,递进式演绎大型多维实景秀《九龙聚喜》,让游客驻足欣赏,叫好声不绝于耳。从台上到台下,由室内到村里,这样的沉浸式演出,在九龙口沙庄全天分时段精彩上演。
九龙口原名“九河口”,因四周有九条河相汇聚而得名,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家“碳中和”景区。淮剧又称“江淮戏”,起源于民间说唱与劳动号子,以铿锵豪放、优美质朴著称,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九龙口和淮剧不期而遇,当旅游景区和非遗文化完美相拥,淮剧发源地沙庄便有了新的意义,向世人绽放其迷人芳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建湖独具匠心将戏剧引入淮剧发源地沙庄古村,原景再现获得国家文华大奖的现代淮剧《小镇》剧中的18个生活场景,凸显“村在荡中,荡在村中”的独特空间风貌,呈现“戏在村里,村在戏里”的独特精神内核,让游客既感受到河水拍岸、树影婆娑的自然之美,又感受到真实无妄、天道酬诚的诚信之美,畅享“洗眼、洗肺、洗耳、洗心”的灵魂之旅。
2021年7月6日,“建湖有戏”城市品牌正式对外发布,全新城市形象标识、宣传片、推广语、吉祥物等精彩亮相,标志着建湖踏上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九龙口宣传片《家园》、原创歌曲《我喜欢》、文集《九龙口风物》、画册《大美九龙口》以及系列文创产品相继推出,让九龙口走向更有诗意的“远方”。
建湖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淮剧之乡、中国杂技之乡。近年来,坚持顶层设计,统筹整合资源,以高等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三区同创”为引领,一体推进九龙口5A级景区、杂技大世界、荷花漫国家3A级景区创建,积极推进淮杂“非遗”与湿地“世遗”融合互动,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灵龙水乡、淮杂故里”生态文旅品牌愈发响亮。
9月30日 人民网
盐都: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秀美画卷
十年快速发展,十年沧桑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盐都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正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绿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近年来,盐都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块“金字招牌”,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日前,记者走进潘黄街道新民村,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河道干净清澈。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的深入实施,如今的新民村宜居宜业宜游,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潘黄街道新民村村民刘贵才告诉记者:“以前是烂泥路,现在变成水泥路、柏油路,环境也蛮好,生活条件也好了。”
守护良好生态,才能实现绿色发展。近年来,盐都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实施“引江入湖”“退渔还湖”“湿地修复”三大工程,不断加大对重点骨干河道清淤疏浚、岸坡修复,系统推进河湖全域生态治理,全域乡村从“一处美”迈向“处处美”,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图景如今处处可见。
“生态环境好了,乡村发展也有了抓手和底气,村民们的土地全部流转了出去,我们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潘黄街道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介绍说。
乡村振兴,重点在产业振兴。盐都区通过做特做优做强园区、叫响“一村一品”品牌等途径,培植了一批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乡村产业。在大纵湖大闸蟹尚庄生态养殖基地,这里的螃蟹销售也迎来了一波高峰。据了解,当地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带动周边数十个养殖户发家致富。
邵氏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志华说:“好水出好蟹,大纵湖的养殖环境越来越好,螃蟹品质也越来越高,效益也不断地提高,本社自有的2000多亩水田,每年的产值在3000万元左右。我们合作社成员有四十多户,跟着我们合作后,他们每亩效益能提升到2000至3000元,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左右。”
据统计,全区大闸蟹生态养殖面积已达10万余亩,年产量超万吨,产值突破7亿元,形成了集“蟹苗培育、成蟹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了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十年间,盐都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先后建成1个国家级、3个省级、8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已由传统种养业,发展形成了优质稻米、绿色果蔬、精品花卉、生态水产四大主导产业和草莓、葡萄、番茄、大闸蟹等四个全市“单打冠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跻身全省先进行列。2021年盐都农林牧渔总产值91.7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21元,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连续两年位列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志贵表示:“下一步,我局将聚焦高质高效,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主阵地,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种源农业、休闲农业、数字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先行区。”
奋进新征程,盐都区将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统筹抓好粮食稳产保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行动,全力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