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看盐城第二十三期
2022-09-21 09:47 我言新闻



9月13日 CCTV-13

“四好农村路”助力瓜果蔬菜外运

《朝闻天下》聚焦东台“四好农村路”助力瓜果蔬菜外运

东台市三仓镇联南村是有名的蔬菜瓜果运输基地,曾经的联南村道路坑洼不齐,菜农的蔬菜只能靠自己找客户往外送,严重影响了瓜果的保鲜度,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一条宽阔平整的主干道,打通了菜农的运输路。


9月14日《新华日报》

战略地位历史性跃升 竞逐绿色低碳新赛道

盐城:奋楫争先,黄海之滨起宏图

奔腾黄海之水,激扬发展活力;广袤盐阜大地,书写非凡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以坚定立场落实“国之大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满格状态、顶格标准、真格措施,高位谋划,精准落子,知重奋进,不断在落实国家战略中展现价值、干出精彩。

十年砥砺,盐城实现一个个精彩跨越:跻身长三角中心区,开放合作空间更大;放大世遗品牌效应,绿色生态颜值更高;全面迈入高铁时代,融入全国发展大局步伐更快;高水平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品牌成色更足。

十年来,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厚重提气的“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3097.1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617.3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12.78亿元增长到451.01亿元;进出口总额由57.54亿美元增长到174.16亿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881元增长到36764元。

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盐城将锚定“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敢为善为,为全省“勇挑大梁”多作贡献,在沿海全新的发展坐标中,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战略地位跃升,“苏北城市”跻身长三角中心区

拥有全省最长海岸线,海域面积占全省48%,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因受制于沿海大部分地区为淤长型滩涂海岸,盐城“靠海却不吃海”。

582公里海岸线,岂能成为闭塞之地!十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的叠加,盐城依海而兴的步伐不断提速。

沿海,成为盐城最大机遇、最大潜力所在。

海港,是瞭望盐城十年巨变的窗口。

2017年,盐城市政府印发《盐城港“十三五”发展规划》,整合重组海港、内河港,成立盐城港控股集团,开启港口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今,盐城港、大丰港区、射阳港区、滨海港区、响水港区“一港四区”全部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今年上半年,盐城港吞吐量和集装箱运载量分别增长46%、77%,增幅分列全国海港第一、第二。

作为苏北唯一被纳入长三角中心区的城市,站在更大坐标系中的盐城深知,跻身长三角城市群,意味着与长三角其他26个城市同台竞技,而要把定位变成地位、让蓝图成为现实,路径只有一条:实干!

去年11月,盐城吹响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黄海新区建设的号角。举全市之力打造两大战略空间,是盐城深融长三角、推进沿海高质量开放开发的战略性举措。“支持盐城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被写进今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盐城之南,蜂巢能源动力电池、天合(大丰)储能系列项目相继开工;盐城北端,金光一期二阶段、中海油LNG二期项目签约,凯金锂电池项目开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启动建设,中海油一期项目主体竣工……聚焦产业主线,重大项目接连落地,激情澎湃的“黄海时代”已然到来。

而盐城与上海、苏州、常州等地合作共建的一批园区,则成为深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合作共建园区,盐城加快承接优质产业项目,同时在上海设立科创中心,盐城每个板块与上海都有着密切交流,而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又有更多来自长三角的游客背起行囊,走进盐城这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

拥抱大海,盐城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海外,主动把发展的“小气候”融入全国发展的“大格局”,加快全产业链开放创新,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贡献更多盐城作为。

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韩(盐城)产业园,这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对韩合作国家级平台。目前,1000多家韩资企业集聚盐城,总投资突破1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盐城外贸增长44.9%,首次实现半年超百亿美元。

“昔日的苏北老区盐城,正成为‘沿海的盐城’‘长三角的盐城’乃至‘世界的盐城’。”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的报告振奋人心!十年奋进,在区域发展的版图上,盐城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跃升。

竞逐全新赛道,“国际湿地沿海绿城”活力迸发

7月12日,一头“闯入”南通大学的麋鹿成为网红。据专家推断,这只麋鹿来自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该保护区新生麋鹿1036头,种群数量首次突破7000头。

从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到“世界湿地之都,仙鹤神鹿故里”,再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十年深耕厚植,盐城生态环境实现了从“盐田滩涂”到“世界遗产”的蝶变。

千里海堤上,绵延不断的生态防护林如同一道绿色屏障,郁郁葱葱。绿色成为盐城最动人的底色。2017年,盐城全面开启“一片林”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面积35.79万公顷,林木覆盖率25.12%。

将“生态立市”作为第一发展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十年来,盐城立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为沿海、为长三角造一道绿色屏障的决心,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空间的襟怀,坚持“守住生态就是守住未来”的发展逻辑,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一幅自然之美、产业之美、城乡之美、发展之美相互交融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2019年7月5日,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申遗,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今年6月,盐城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再添一张耀眼的国际名片。

推广盐城经验,积极配合国家二期申遗,推动成立迁飞路线城市联盟,研究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推动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升格为全球滨海论坛……眼下,盐城正不断放大“世遗效应”,积极拓宽国际“生态朋友圈”,探索以生态合作引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

十年战略坚守,盐城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盐城蓝”持续刷屏,空气质量全国领先,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系统推进串场河、新洋港、通榆河全流域治理,地表水国省考断面达标率100%,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创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百河之城再现碧波美景。

绿色,成为发展的重要力量。

盐城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今年1—6月,盐城新能源累计发电量137.64亿千瓦时,占全市全社会用电量的67.6%。盐都创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上海长三角康养基地项目落户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创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九龙口、大纵湖创成国家湿地公园。盐城版图上的每一寸绿,都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财富。

十年接续发力,盐城产业转型实现了从汽车“一业为主”到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多轮驱动”的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盐城特色的产业地标加速崛起。同时,盐城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

擦亮生态底色的同时,盐城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扩大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不断提升沿海、沿淮河和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着力建设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碳汇先行区。

“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8月9日,盐城市委八届三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徐缨说,“盐城将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绿色生态之城;落实‘双碳’目标,建设绿色制造之城;致力赋能未来,建设绿色能源之城;坚持生态惠民,建设绿色宜居之城。”

民生全面提质,让美好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8月2日,连接徐宿淮盐和连淮扬镇铁路的宁盐联络线正式开通运营,南京盐城两地实现高铁2小时以内直达,进一步拉近盐城与其他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

十年来,盐城轨道交通跨越发展。盐青、盐徐、盐通铁路建成通车,高铁一路延伸,从“区域零里程”发展为“县县全覆盖”,铁路总里程达424公里;“1+8”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同步运营,盐城全面迈入“高铁时代”,成为沿海和京沪高铁大通道的交会点。

悄然改变的,还有市内交通基础设施。俯瞰盐城,“一环五射”90公里城市内环高架快速路网搭建起城市骨架,机场—高铁双枢纽集聚人流物流,形成城市血脉。

十年来,盐城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工程,每年近80%的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的飞跃。2019年,盐城全市7.6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6个省定、20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响水和滨海两个省重点帮扶县全部退出,提前一年完成“户脱贫、村达标、县摘帽”的三大扶贫任务。

2012年,盐城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当年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70元。十年后,2022年全市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每人每月230元。

2020年,盐城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十年的精雕细琢,盐城城乡面貌实现了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的全局性重塑。

串场河、新洋港(蟒蛇河)、通榆河,这3条润泽两岸千年的河流,承载着盐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9年,盐城全面启动“三河”全域整治工作,全力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4篇文章,让“千年母亲河”焕发青春。如今,串场河风景如画,通榆河碧波荡漾,新洋港两岸好风光……碧水清流,倒映出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步伐,更是优质生态带来的幸福和欢乐。

城市在更新,乡村在振兴。近年来,盐城持续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在已完成改善9.1万户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房改善工作,利用5年时间改善农房9万户以上。从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特色塑造、乡村治理等方面着力,统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全市已有68个村庄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列全省第一。


9月14日 中国新闻网

初秋时节 江苏盐城条子泥湿地呈现梦幻风景

9月14日消息,初秋时节,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条子泥湿地的植物开始变黄变红,与退潮后的海涂纹理构成一幅幅完美的图画,湿地潮汐后展现出梦幻景象。


9月14日《新华日报》

我省首笔湿地修复碳汇远期质押贷款落地盐城

近日,我省首笔湿地修复碳汇远期质押贷款在盐城落地,金额达1000万元,专项用于盐城湿地修复保护。

盐城湿地面积达76.94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7.28%,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53.12万公顷,占全省同类湿地的53.62%。湿地修复保护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针对这一情况,人民银行盐城中心支行探索金融支持湿地保护修复新路径,构建“黄海湿地生态银行”,开辟湿地修复保护和开发融资新渠道,并先行先试推动相关部门对大丰建川湿地的土壤、植被、水体进行监测分析,综合评定其固碳能力。在此基础上,兴业银行盐城分行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日碳排放交易价格为依据,以大丰建川湿地修复减碳量的远期收益权为质押,测算贷款金额,并通过人民银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质押权利登记和公示后,向该湿地修复企业——大丰区华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放1000万元贷款。

记者从人行盐城中支获悉,下一步该行将继续积极推动建立“黄海湿地生态银行”融资框架,进一步探索和推动湿地生态修复融资、滨海湿地碳汇贷、蓝色碳汇交易、湿地保护引导基金等创新试点。


9月19日 中国新闻网

“退”“修”并举 江苏盐城大纵湖成134种鸟类家园

湖畔芦苇摇曳生姿,岸边绿树绵延不绝,清澈的水面上不时飞过成群的鸿雁。19日,游人在江苏盐城大纵湖感受水乡湿地诗意美景。

大纵湖位于江苏盐城市西郊里下河水乡。湖面呈椭圆形,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近年来,盐城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和湖荡湿地生态建设,坚持“退”“修”并举,使里下河腹地的这片湖荡湿地成为鸟类家园,再现“百万水鸟飞平湖”的壮观景象。

一方面,坚持“退”,即退渔还湖和退渔还湿。据介绍,大纵湖先后四批次退出围网围垦养殖404户,退出养殖水面1.86万亩,完成湖区内拆网、清障、平埂等整治工作,搬拆住户91户,渔民上岸50户,景区安置就业42户,转岗创业221户。

另一方面,加强“修”,即湿地的建设和修复。大纵湖实施引江入湖、生态修复、污水处理、湖区清淤四大生态保护工程,维护湖区生物的多样性,增强湖区生态服务功能,集镇内居民生产生活污水实现零排放,水质标准提高到Ⅲ类以上,水生植被覆盖率达95%左右。

湖水清澈,水草丰茂,让大纵湖中的螺、鱼、虾、蟹类资源丰富,各种鸟类纷纷落脚。据盐城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统计,目前,湖区范围内共有珍稀动植物种类378种,其中鸟类134种,包含白琵鹭、黑翅鸢、红隼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和罗纹鸭、白眼潜鸭、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15种珍稀濒危鸟类。

绿色转型,生态效益更加显现。盐城大纵湖旅游度假区景区负责人姜勇军介绍,顺丰速运公司年均发送30万单大纵湖大闸蟹,销售收入达10亿元。景区先后获得政策支持生态补偿资金1.2亿元,成功入选中央项目库,获批专项政策资金近8000万元。景区重点打造的东晋水城项目,开园以来直接带动近5000人就业,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超万人。


9月19日 CCTV-13

滨淮镇1500亩葡萄进入采摘季

上午央视《朝闻天下》再次聚焦滨海播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滨淮镇1500亩葡萄进入采摘季》新闻,报道了我县滨淮镇葡萄喜获丰收,展示我县打造自主农业品牌,让水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眼下是瓜果飘香的季节,近日滨淮镇1500多亩的葡萄进入采摘季,果农游客穿梭在藤架之间,一派热闹景象。滨淮镇有着独特的土质和气候特点,出产的葡萄个大味甜,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葡萄园里,清新的果香扑鼻而来,夏黑、金手指、巨峰等多种优质葡萄品种一应俱全。近年来滨淮镇的葡萄种植面积从50亩扩大到现在的1500多亩,从单一的品种增加到现在10多个品种,如今葡萄亩产3000-5000斤,每亩利润20000元,形成了“政府主导+大户种植+农民服务”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增收。


9月20日 《新华日报》

盐城港首条远洋航线开航

9月17日,盐城港至南美杂货班轮航线开航,该航线开创了盐城港杂货班轮装卸的先河,是盐城港开出的首条远洋航线。

南美航线由盐城港大丰港区始发,开航初期为每月一班,后期将根据运营情况进行航线加密。该航线的开通,不仅扩大盐城港的辐射范围,也为客户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远洋运输服务,同时进一步提升盐城港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可显著降低腹地企业的物流成本,有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南美航线作为盐城港开通的首条远洋航线,既提升了盐城沿海国际运输通道便捷化程度,也是强化港航物流企业合作的一次良好实践。近年来,盐城港发挥各港区自然条件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抢抓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机遇,整合“一港四区”海港资源和全市内河航运资源,推进全市河海联运高质量发展,于2021年首次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进一步提升盐城港的品牌和名气。


9月21日 《科技日报》3版头条

“开”着飞机干农活——

数字技术让农业更智慧

9月14日,一场秋雨过后,水稻正拔节孕穗。

在江苏省盐城市银宝高新公司的无人智慧农场,一架红白相间的无人机穿梭在稻田上空,机体喷出一道白茫茫的“雾帘”,轻轻地拂过绿油油的稻浪。

银宝高新技术部的杨恒诚告诉记者,这是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农业系统操控无人机对水稻进行喷药作业。

一架无人机4小时可完成500亩地的喷药作业,使用2架无人机,只要一两天就能完成该农场5000亩水稻一轮作业,比人工喷洒更加高效,且覆盖率更高、喷洒更均匀。

近年来,在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数字技术、智能装备大显身手,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智慧农业设备让田间管理变得更便捷、更智慧。

走进银宝高新无人农场,稻浪滚滚的5000亩农田里,看不到一个农民,取而代之的是在穿梭飞翔的无人机,以及在办公室内高速运转的“智慧大脑”。

水肥够不够、土地是否平整、杂草和害虫出现在哪里……这些农情数据在电脑屏幕都能实时查看,“玩”着电脑,开着“飞机”,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把田种好,过去农民们想都不敢想的画面在这里成了现实。

银宝高新公司董事长杨晨表示,5000亩的农田仅配备了3位工作人员,极飞科技定制研发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仅凭一个智能化平台还远远不够,智能化软硬件结合才能真正让他们“足不出户”种地。

过去,人工巡查稻田,1人一天最多巡查500亩地,5000亩地就需要多个农民花费好几天才能完成。但通过智能平台指挥遥感无人机进行巡田,2小时就可巡查2000亩地。

据极飞科技公司技术人员刘付碧介绍,他们研制的遥感无人机能在耕地前对农田进行测绘,无人机的“火眼金睛”可以精准获取厘米级的影像数据,农田面积、地势情况等都清晰可见。在田间管理环节,遥感无人机出去飞一趟,就把稻田里的杂草情况摸清楚,还能识别不同的杂草种类。

根据这些数据,工作人员可以给农田“划分辖区”,指挥无人车对存在高低差的土地进行平整作业,派出植保无人机进行播种、施肥、喷药。

指着一望无际的农田,杨恒诚感叹道:“智慧平台和智能农机就像为农业装上了大脑,哪里有问题打哪里,既控制了成本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走在田埂上,一个“24小时值班”的农田智能相机引起记者注意。

“这些农田智能相机底部放置了传感器,能够准确获得土壤的湿度、肥力等各方面的数据,系统会自动提醒农民进行各项工作,完全无须人工去检测。”杨恒诚介绍,相机还能时刻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及时发现农田漏播、积水等异常情况。

当高新技术走进田间地头,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生产成本也逐步降低,经营效率进一步提高。

杨晨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使用这套智慧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可节省20%左右的农药化肥。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全年稻麦两季的纯收入约为500—600元/亩,而他们种植的单季小麦收益就达到了400元/亩。

更加可喜的是,过去逃离农村的年轻人又回来了,智慧农业赋予农民全新的职业内涵,本该在田间奔忙的农夫,成为坐在办公室里的“指挥员”,在线观察农田、记录农情、调度农事已成常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