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省媒看盐城第十期
2022-05-30 15:50 我言新闻



新华日报 5月22日

盐城聚力“链式招商”,打造23条重点产业链——

“链”上发力,构筑产业链“生态圈”

“如今的盐城,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商机,期待更多企业家发现盐城、走进盐城、深耕盐城。我们热忱为大家提供广阔发展舞台,携手共创美好未来!”5月18日,盐城投资环境说明会暨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开幕式上,盐城市委书记徐缨发出盛情邀约。

作为江苏沿海地区重要增长极,盐城拥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具有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近年来,围绕“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战略定位,盐城打造23条重点产业链,聚力“链式招商”紧抓项目,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全面起势,在绿色转型赛道上奋力跨越赶超。

坚定不移抓项目,23条重点产业链全面起势

5月18日,江苏省新能源投资论坛上,国信500万吨LNG(液化天然气)项目、中海油LNG二期、天能海洋能源装备等10个能源类项目成功签约;黄海新区综合能源产业创新联盟启动,共建产业生态圈;盐城工融汇创新能源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成立,总规模达100亿元……一个个重大项目的签约,为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再添“风光”。

“延绵的黄海滩涂,浩瀚的蓝色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用好资源‘聚宝盆’,端起绿色‘金饭碗’,盐城新能源产业动能澎湃、前景无限。”盐城市市长周斌说,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串联新能源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盐城将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高产业能级,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

作为“汽车之城”,近年来,盐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SK动力电池、华人运通、摩登新能源等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完成布局;量产交付起亚K3EV、高合HiPhi X等一系列新能源车型,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在当天举办的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专题推介会上,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4个、总投资318亿元,涉及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光电光伏、电子信息等产业。

活动期间,盐城各板块也致力于“链”上发力:盐都区签约2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50亿元,涉及储能电池、线路板、精密结构件等产业链;射阳县签约28个项目,总投资超220亿元,涉及新能源、光电显示、精密结构件、智慧家纺等多个领域;盐南高新区与云智慧数字化运维平台、鼎才计算机技术研发等16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超20亿元,为数字经济注入强劲动力;阜宁县签约产业投资项目25个,计划投资额130.4亿元,涵盖新能源、电子信息、环保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东台市签约产业项目24个,计划总投资超122.6亿元,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文旅等多个领域;滨海县开工、签约、授信项目35个,总金额622.9亿元,快速形成产业集聚新引擎。

抢抓战略机遇,两大发展空间释放集聚效应

江苏沿海开发升级为国家战略后,总体格局中明确了沿海三市的优势,其中,空间大是盐城的最大优势之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放开发机遇,盐城聚力打造深度融合的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跨区域联动的黄海新区两大战略空间,努力将空间潜力、生态底色变成发展动力。

5月17日下午,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重大项目“云开工”仪式上,天合(大丰)储能系列项目正式开工,将为推动新能源产业补链强链、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注入新的动能。截至目前,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共签约落户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7个、总投资988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0个、总投资507亿元。

依托深水大港、河海联运优势以及丰富的可开发土地资源,释放滨海、响水、滨海港工业园区的融合集聚效应,616平方公里的黄海新区也在加速建设。目前已形成不锈钢深加工、再生纸、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链条,金光纤维素纤维一期一阶段项目成为今年全省唯一列入国家重大外资项目。能源也是黄海新区的一大竞争优势,正在规划建设2000万吨LNG、4×10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和5000万吨的储配煤基地,全力打造东部沿海“风光火气储”一体的综合能源基地。

园区是争取政策、承接项目的最优空间。盐城抢抓对韩合作机遇,加快建设中韩(盐城)产业园国家级开放平台,以此为载体,全面深化与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经贸交流。大力支持现有14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错位发展,做优基础设施和研发平台,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可以说,无论是大项目抑或配套的中小项目,在盐城都能找到合适载体,实现更好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全产业链开放创新

今年是盐城“营商环境优化突破年”,为此,盐城建立政策“点对点”送达机制,开设12345“一企来”专区和线上服务企业“直通车”,对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面对本轮疫情,盐城及时出台惠企20条政策,组建专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想方设法解决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用工、物流等方面困难,推动复工复产,为持续深化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用二维码打开射阳VR招商平台,上面全方位展示了射阳投资发展环境,县情概况、区位交通、营商环境等7大板块,一目了然。”盐城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强说。射阳组建“云上小分队”,推出VR招商平台,围绕强链补链,与企业保持在线联系沟通,让投资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随时“云”端相聚。

盐城还积极帮助外资外贸企业克服影响,促进企业扩大再投资。开放型经济主要指标高速增长,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占全省比重逐步提升,盐城高质量实施RCEP,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放平台效应,“成绩单”可圈可点:今年一季度,外资增长50.8%,外贸增长40.6%;SK新能源、金光纤维等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户;中韩(盐城)产业园、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载体不断拓展。“盐城拿出巨大热情和诚意,帮助900多个韩资项目在盐城实现优势互补、精诚合作。希望更多企业家走进盐城、扎根盐城,把这里当成新故乡和最强后盾,与盐城共谋发展。”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金胜镐说。


CCTV-13新闻 5月22日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一起来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

今天(5月22日)是第22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中国的宣传主题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以及将其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循环和自然过程。“微笑天使”江豚、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深谷中的“奇花异草”……正是生物的多样性让我们这颗蓝色的地球变得美丽又丰富。

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

如今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植物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这些年我国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地、森林、湿地等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这两天,从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传来好消息,今年春季,来这里迁徒栖息的候鸟创造了新纪录。

条子泥湿地是全球最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全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条子泥湿地每年有400多种上百万只候鸟来这里栖息迁徒。


新华网 5月22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在江苏盐城遇见丹顶鹤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盐城珍禽保护区)位于黄海生态区南侧,范围覆盖盐城沿海6个县(市、区)的滩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其核心区一直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态环境。

在盐城珍禽保护区中,栖息着以丹顶鹤为代表的湿地珍稀野生动物,构建了其赖以生存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丹顶鹤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境内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每年都有400-600只的丹顶鹤迁徙到这里越冬,约300万只候鸟经停歇脚。整个冬天,丹顶鹤们在这里呼朋唤友、自由翱翔,成了保护区冬天的独特景观。

今年4月22日,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今年的第一只人工繁育的丹顶鹤宝宝。5月15日、16日,工作人员通过无人机进行日常野外巡护监测,又惊喜地发现核心区一处芦苇湿地中,一对繁殖期的野放丹顶鹤顺利孵化出2只雏鹤。根据科研监测记录,这是野放丹顶鹤连续第六年在黄海湿地野外自然繁殖。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指出,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盐城珍禽保护区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动各种生态要素协同治理,通过退养还滩、生态补水、污染控制和综合整治等措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让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得以保持原真性和完整性。

盐城珍禽保护区针对丹顶鹤保护积极开展相关举措,创制“保护全区域、监控全天候、技防全方位、共治全社会”的管护模式,推进管护站职能改革和标准化管理、保护区智慧管理中心建设、湿地生境监测和生态修复等工作,致力于打造一流生态卫士队伍,提升依法管护能力。保护区中建设标准化综合管理站4个,配备巡护车7辆、移动巡护船2艘、空气动力船1艘、快艇5艘、无人机9架。

此外,保护区还组织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生态系统演变规律、鸟类迁徙分布特征、动物栖息地管理与保育、生物多样性监测等65项课题研究,为我国丹顶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方案。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盐城珍禽保护区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网络成员、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成员等,这也是我国第一处、世界第二块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地。区内栖息着各类动物1567种(鸟类418种),高等植物614种,国家重点野生动物12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8种(鸟类2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鸟类74种),有17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盐城珍禽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高度富集区,是瀕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是名副其实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半月谈网5月23日

“新老人”:60 后养老之变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推进老年大学“送课上门”,将“老年课堂”开在老年人的家门口。今年2月10日,江苏省盐城市图书馆主动走进当地社区开展“鹿鸣银龄课堂”,切实解决中老年读者在智能技术应用方面遇到的困难,助力中老年读者跨越“数字鸿沟”。课堂开设了“老有所学智享生活”中老年读者智能手机应用培训初阶班课程。参与培训的社区居民老刘表示:“通过参与培训,我们学会了出行类与网络防诈骗内容,很有帮助。”


5月23日

CCTV-1综合央视《新闻联播》

5月2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铸牢忠诚警魂 护航平安中国》的重磅报道,报道了盐城公安便民利民和执法管理工作。


5月23日江苏公共 新闻

《乡村振兴在路上》栏目报道盐城市响水县特色产业打造生态富民“廊道”

今年,响水县抢抓省市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和8个特色产业园建设,努力将黄河故道片区这一地理高地,打造成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幸福高地。

日前,志禾甜糯玉米加工项目在六套中心社区开工建设,这是响水县在实施甜糯玉米种植项目基础上,引进的又一农业深加工企业,为我县三年左右建成3万亩规模的鲜糯玉米全产业链,打造黄河故道片区第二个“西兰花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该项目以“基地+农户+公司”模式,可带动周边镇区300多户农户种植玉米,亩均增收3000元左右,建成后年可生产加工甜糯玉米1.3万吨。

打造特色产业,实施“八园同创”。响水县充分挖掘黄河故道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打造云梯关风景园、运河苹果园等8个特色产业园,形成特色品牌,串珠成链,构建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

时下,正是苹果结果期。记者在运河镇千亩红富士苹果基地看到,工人们忙着用支架固定果树,并在上方覆盖防护网。由于当地的温差、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与烟台相似,在实施项目时,基地与烟台同品种种植、同技术管理。

加快产业振兴,催生黄河故道焕发新活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响水县全面贯彻省市“十四五”黄河故道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引领,整合资源要素,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在黄河故道沿线打造了一批以铁皮石斛、西兰花、浅水藕等为主的特色农业,高位推动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着力构建“一廊三区六平台”,致力把黄河故道片区打造成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5月27日《人民日报》

更好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

人民日报头版摘登:盐城公安民警谈感悟

江苏省盐城市公安局亭湖分局五星派出所民警卢俊良第一时间观看了表彰活动现场视频。“岁月不改,警心为民。作为一名基层社区民警,我将始终以榜样的力量砥砺前行,心系百姓、为民爱民,用饱满的热情服务人民,在治安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群防群治等方面不断提升能力水平,更好地做到维护一方平安、促进一方和谐、服务一方发展。”卢俊良表示。


5月30日《新华日报》

聚力聚焦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

盐南高新区打造“科创之核”

在江苏省盐南高新区西伏河机器人集聚区,聚集了34家机器人产业上下游研发生产企业。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开票销售60亿元以上。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实现了从“苏北城市”到“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历史性跃升。盐城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创新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思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的新蓝图由此展开。作为产业发展基地北部“科创之核”的主战场,盐南高新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招引科创项目、集聚创新要素,创新热潮奔涌不息。

创新赋能聚力打造科创载体

走进(鸿蒙)智联科技创新园,位于西伏河创新社区的北区已建成投运,北明软件、启明星辰、三宝科技等13家企业入驻。建设中的南区预计2024年底竣工投产,将兼具科技孵化、科创加速、研发中心等功能。

“我们通过Harmony智联开发者创新、工程培训认证、产品上市预检测认证三中心,为意向合作企业提供一站式鸿蒙适配和接入服务。”华为是鸿蒙生态产业链“链主”企业,华为公司江苏政企盐城业务部总经理仰凯介绍,借助三中心,鸿蒙将成为产业、技术、人才集聚地,届时,将聚集专业人才2000人,培育100家鸿蒙生态相关企业,服务当地1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实现产值15亿元,带动100亿元数字经济产值。

西伏河,盐南高新区地理版图上一条不起眼的河流,曾经众多高能耗、低产能企业临河而建,如今低效厂房被盘活利用并改造升级,涅槃重生的西伏河成了许多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地。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光电显示和车联网等不同产业类别的高科技企业争先入驻,两届盐城市创新大会在这里举行,西伏河科创走廊成为集研发设计、本体生产、创新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和高技术发展基地。

去年,盐南高新区在盐城率先成立创新委员会。新型孵化联盟加快推进,与科技对话、与创新同在,创新生态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扎根盐南,形成强大“磁场效应”。目前,盐南高新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平台11个、科创载体80万平方米,先后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省级众创社区等品牌20多个。

项目提速推进“3+3”科创矩阵

在大数据新型算力应用中心,华为云、威固超算、紫晶存储等30余家链上企业入驻。立足产业优势,盐南致力于建设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大数据新型算力应用中心。投入高性能服务器超7万台,其中包含第三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系统,聚力打造集商业超算、融合智算、云计算全类型为一体的大数据新型算力产业生态集群,构建数字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算力应用中心不断推动算力应用场景多元化,深度赋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盐城智改数转、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提供强大的算力应用支撑。

5月18日,盐城首届“一老一小”健康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举行,共签约纳塔利康复医院等9个项目,进一步提升盐南高新区智慧康养健康产业发展水平。

“全区范围内,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服务数据信息都可在大屏幕上实时体现,用户通过云平台进行养老服务预约,我们实时监测,遇突发情况时,线下站点的服务人员会在10分钟内赶到老人家中查看。”盐城安康通智慧健康产业园项目执行负责人吴彬介绍说。集聚“一老一小”相关产业,盐南加快打造“15分钟养老托育服务圈”。

以“3+3”科创矩阵布局,重点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个产业加速器,积极打造低碳建筑、现代农业、互联网数字康养3个示范区,盐南加快打造“科创之核”。

助企纾困,合力护航市场主体

3月31日,今年首场“屏对屏”大数据产业16个重点项目落地;4月15日,中迪机器人(盐城)有限公司系统产品如期交付境外客户;5月11日,首批高新兴警用巡逻机器人下线暨交付……企业落地、项目投产,盐南高新区全力护航。

“疫情期间,原材料运不进来,生产需求无法满足,虽说公司有大量订单在手,却没办法正常推进。”新石器(盐城)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厂务负责人陈旭东透露。“把物流难题交给我们。”盐南高新区经发科技局亮明态度,迅速帮助企业调来货车满足了企业的运输需求。4月23日,新石器(盐城)无人车首车下线,标志着企业在无人驾驶赛道上实现新突破。

“截至目前,全区已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正按照周统计、周兑付的原则推进实施,预计扶持补贴市场主体超2000家。”盐南高新区经发科技局局长姜浩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