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黄海湿地成为世界遗产背后的故事
2021-11-29 20:56 重庆日报

11月29日,“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省级党报全媒体行”采访团一行来到了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盐城东台条子泥湿地。

就在不久前,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和红树林基金会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在此监测到1164只珍稀物种小青脚鹬。

从学界普遍认为的小青脚鹬全球种群数量不足1000只,到去年条子泥湿地监测到1150只,再到今年1164只,条子泥湿地小青脚鹬数量已连续两年突破学界预估。

这反映了盐城黄(渤)海湿地保护工作取得的良好效果,更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的有力例证。

其实,早在2019年7月5日,条子泥湿地所在的盐城黄海湿地就作为中国唯一的滨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

以NbS理念呵护生物家园

初冬,条子泥湿地大堤外,海浪涌来,正在滩涂觅食的鸟儿展翅腾起。

一堤之隔,是这些鸟儿避潮休憩的720亩家园。

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只鸟儿飞越海堤,落脚到观潮区大堤内侧的水域,踱步、嬉戏、觅食。

东台沿海湿地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卫国介绍,2020年,东台从一线海堤内围垦养殖区专门辟出720亩区域建立高潮栖息地,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为辅”为方针,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勺嘴鹬等小型鸻鹬类栖息地营造、裸滩湿地恢复、岛屿建设、黑嘴鸥繁殖地营造等措施,成功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

自基于“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修复的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建成至今,来这里栖息的鸟类新增22个种类,达到410种。

在全球自然湿地丧失和退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条子泥湿地的候鸟种群数量不降反升,当地通过设立高潮位栖息地等加强鸟类保护的做法,为其他国家和地区作出了示范。目前,条子泥湿地共建成四块高潮位栖息地。

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以“NbS”为技术理念,对遗产地进行生态修复,有效保护勺嘴鹬等鸻鹬鸟类,保障候鸟迁徙生态通道安全;保护滨海滩涂生态系统,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有效保护和恢复了区域生物多样性。

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

林海莽莽、鸟声阵阵。

虽是冬季,但地处盐城黄海湿地区域内的黄海森林公园,依然生机勃勃。

许多人并不知道,这片如今林木葱茏的海滨之地,曾是“飞盐撒沙漫连天”的盐碱滩。

1965年,一群拓荒者走进这里,开始在重度盐碱的瘠薄滩涂上种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林场工人,把青春、梦想与希望深植荒滩,建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

黄海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常维介绍,公园总面积6.8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5%,PM2.5常年在每立方米8微克以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海岸罕见的未被污染的海滨胜地。

东台坚持“生态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围绕“绿色、生态、康养”主题,整合周边滩涂湿地、风光带沿线可开发资源,以森林、生态、海滨风情为特色,发展湿地观光、生态体验等休闲度假产品。

不仅仅是黄海森林公园,作为非常重要的生态空间,盐城黄海湿地处在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点,是全球9条候鸟迁徙通道中面积最大、线路最长、迁飞候鸟数量最多,也是面临生态威胁程度最高的一条线路。

在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处可见温顺而悠闲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该保护区坐落在盐城黄海湿地,占地面积4万亩。1986年由原国家林业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准建立,承担着保护麋鹿、丹顶鹤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野生麋鹿种群的重要任务。

目前,保护区的麋鹿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39头发展到6119头,其中野生麋鹿2658头,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最完整的麋鹿基因库。

这些年,盐城积极做好做足“生态+”大文章,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更大力度参与推进二期申遗工作,倡导并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推动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升格为国际论坛,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湿地的全球共识。

同时,盐城依托丹顶鹤和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海森林公园、荷兰花海等一批湿地生态景区,全力打造集世遗保护、研学科普、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让更多人来发现和领略这片东方湿地的独特魅力。

守护好“独一份”的生态家底

作为东半球第一块潮间带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这里不仅是世界面积最大的连片泥沙滩涂,也是亚洲最大、最重要的潮间带湿地,还有中国海域独一无二的大型辐射状沙脊群,规模之大、形态之特殊,全球罕见。在这里,植被覆盖率近90%,600多种植物密布沟、港、河、池塘、沼泽、湖泊。每年,几百万只候鸟将这里作为生命的驿站,上百万只鸟在这里越冬,这片秘境之地,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

“黄海湿地不仅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更是美丽江苏的典型风貌。”王卫国表示,在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地区,能够实现20多万公顷的滨海湿地与发达城市的经济融合共存,这是盐城对全球的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盐城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价值理念,也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保护自然生态提供了创新典范。

保护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面对保护与开发的两难之困,盐城也曾经历过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的艰难取舍。

王卫国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当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湿地,盐城作出重要决策,放弃已经依法得到批准的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将这些区域严格保护起来,为此付出的前期投入和将来的潜在经济价值不可估量。

“手握黄海湿地这个世界级金字招牌,对盐城而言,生态就是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责任,也是最大的潜力。”王卫国介绍,盐城将以黄海湿地为切入点,继续探索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黄海湿地成为“共建共享、永续利用”的和谐遗产地,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的“盐城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