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盐城市文物局主办,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承办的“人工智能焕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25年会在盐召开。

“我国丰富的文物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精神,是我们文化的根与魂,亟待我们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顾玉才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文物保护利用上的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他指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是对文明基因的智能重组,也是文化生命力的延续。中国文物学会将持续支持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工作,与社会各界一道,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守护文明火种,于数字时代赓续中华文脉。

学术交流会以“人工智能焕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为主题,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创新应用。会前,专委会开展“人工智能焕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主题征稿工作,编纂《论文及案例摘要汇编》,会议期间进行分享。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洋系统阐释了“以人工智能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与路径;北京市文物局二级巡视员刘洪昌结合北京四次文物普查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GIS“一张图”与AI病害识别技术实现文物资源动态监管与科学决策;陕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宝收深入解读了“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的“2111+N”架构设计;湖南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刘则生动介绍了“数智化文博的湖南答卷”。

承办方代表、中国海盐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馆长朱海燕分享了该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实践成果。通过构建“时空折叠、跨界共生、智慧生长”三维体系,博物馆成功打造了“盐引疑云”沉浸式体验、AR导览、数字主题展等项目,线上话题阅读量突破4000万,累计接待观众256万人次。未来,该馆将持续建设中华盐文化数字资源库,不断深化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

本次学术交流会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丰硕成果,为凝聚行业共识、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会后,与会代表共同体验了盐城市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博物馆之夜”,在“盐引疑云”沉浸式探秘、数字人“盐小博”智能导览、AR文物互动等数字化项目中,切身感受新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创新活力。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赵亮
通讯员:瞿雅瑾
图片由盐城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