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老盐城有自己的狂欢习俗
2025-02-12 09:56 我言新闻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华民族八大传统节日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盐城民间称其为“正月半”,素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之说。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研究员王登佐表示,“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以示庆贺。祭祀神灵、赏月赏灯、燃放焰火、喜猜灯谜、品尝元宵等,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旧时的元宵节习俗主要有:晨起焚香,祭祀星宿、尊神太一,祈求一年内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祈求人丁兴旺。早饭吃圆子,傍晚家家门前张灯结彩。还有走百病、祭门、祭户、逐鼠、迎紫姑等。一个“闹”字,道出元宵节的欢腾、热烈,也道出元宵节与其他节日的不同之处。元宵节“闹”的方式很多,有张灯、观灯、猜灯谜、舞龙、舞狮(九狮图)、扭秧歌、跑旱驴、花担舞、打莲湘、三人花鼓、踩高跷等等。锣鼓喧天,满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颜开。所以说,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盐城民间灯节习俗较多。其一,“照田蚕”。古时农家在元宵之夜,在竹竿上挂一盏灯笼插在田间,观察火色,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来年,有“照田蚕”习俗之称。人们从火色偏红中预兆到有旱情,从火色偏白中预兆到有涝灾。过后,将点燃的蜡烛灰烬收藏起来,放在床头,据说能给主人蚕桑生产带来好运。后来,人们将悬挂的灯笼越做越精巧,争奇斗艳,便演变成观花灯娱乐活动。

其二,火的崇拜。正月十五这一天,农家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虫赶兽,而后演变成火把节,到了唐代又演变成热闹非凡的灯节。现在农村仍有“正月半,桑麻算”的习惯,点燃田边的荒草,放火烧荒,有利于灭虫。而灯彩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在盐城一直被沿袭下来,具有地方特色,有挂花灯、滚龙灯、走马灯等等。元宵之夜,让人们一饱灯彩眼福。

“元宵节的灯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王登佐表示,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为四到五天,沿袭至今。

此外,元宵灯会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古代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节这天也就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从我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丝毫不亚于现在火爆的西方情人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土汤圆’的风头还盖过了‘洋玫瑰’。”王登佐说,元宵夜为有情人提供了一个传情达意的空间,情侣们或密笺赴约,或互赠诗帕,体现的是一种纯洁的男女之情,这种感情含蓄内敛,韵味十足。

 

盐阜大众报/我言新闻记者:赵亮

盐都区图书馆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