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过七夕,老盐城人拥有的不只有爱情
2024-08-10 16:07 我言新闻

七夕为七月初七,故称重七,又称乞巧节。七夕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因此,多年来很多人一直热衷于将这天定为谈婚论嫁的良辰吉日。不过,盐城民俗学者、盐都区图书馆研究馆员王登佐在8月9日举行的七夕节主题系列读书活动上表示,过去老盐城人“花式”过七夕,拥有的不只有爱情。




旧时每逢七夕,盐城西乡都有乞巧的民间习俗。所谓乞巧,就是向天上的织女乞求智巧。夜幕降临时,天空云层奇瑰多变,盐城人称之为“巧云”。相传牛郎织女于此相会,这就更增添了该“节刻”的迷人色彩。此时,女儿家便关上院门,在院内桌子上摆上瓜果,又叫巧果,再摆上一盆清水,从水中观看喜鹊搭桥。一边看,一边摆上自己做的绣花鞋、绣花巾等针线活,请织女看自己的手艺如何。

“在朦胧的月光下,用彩线穿过七个针孔,谁能一下子穿过,那就有幸被织女看中,乞到‘巧’了,将来准能当个巧媳妇。”王登佐说,也有的女儿家为了向织女“乞巧”,在呈献巧果和手工针线的同时,一边看巧云,一边焚香祈祷,事后定要捉一只蜘蛛放于自己的首饰盒内,待第二天看蜘蛛结网是否圆,如果织网很圆,就证明得了“巧”。这一系列活动,只能女孩一人悄悄地进行,任何人都不许偷看的。




还有一种乞巧活动是集体赛巧,七夕夜晚,全村的女孩都集中在一起,由一名有声望的老奶奶主持,进行对月穿针比赛,取得第一名的称为“巧姐”。在民间,织女心灵手巧,又善传授织锦绣花技术,她完全是女孩崇拜的偶像,向织女乞求灵巧,可以提高技艺。因此,盐城有的地方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或“姑娘节”,由此派生出许多习俗。

在农村,有一种习俗,就是将五月初五“端午节”系在小孩手腕上的五彩百索线,用剪刀剪开,丢在屋顶上,让喜鹊衔去搭鹊桥。七夕当晚有听“牛郎织女”说话的传说,众人在葡萄架下听,但不能说话。或者躲在瓜地里,午夜等候观望开天门,偷听牛郎织女私房话,不仅能乞得巧,而且将田里的东西搬回家,也都会变成金子,夜间到瓜地里摸瓜,送给不生育的妇女,谓之“送子”。到了干旱年景,是日早晨,农民们会组织七个小女孩到沟嘴或河塘边用扫帚扫,边扫边说:“七个大姐扫河嘴,一扫一沟水”,连说多次,以祈求神灵普降甘霖,解除干旱,拯救生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王登佐表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就非得将“七夕节”改成“情人节”“爱情节”或“夫妻节”,毕竟“爱情”只是七夕的文化内涵之一,不是全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盐城新闻网”或“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